赵氏孤儿五

赵盾忠心报国,堪称中流砥柱,但赵氏家族太强大了,国君不能容忍。赵盾死后,他的家族还是没有逃掉劫数,全部倒了大霉,遭到灭门之祸。过程是这样的:

赵盾死后,膝下有个儿子赵朔,赵朔在军队里任职,很本分,不爱喝酒,光荣地娶到了国君晋景公的闺女做媳妇。这位金枝玉叶的赵媳妇到了赵家,遇上了一个大色狼——赵朔的叔叔“赵婴齐”。赵婴齐一点儿叔叔样也没有,是个风月场中的老手,一看家里来了个金枝玉叶、国君女儿(嫁给了他侄儿赵朔),激动得坐不住,赶紧拼命引诱,赚得了她的芳心,与其大搞婚外恋、一夜情,败坏赵家家风。这简直是“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啊(焦大语),显示着大家族时日一久之后的腐坏。

但赵家还算有家法,没有《红楼梦》贾府里那么烂。赵家几个头面人物一合计,把赵婴齐驱逐了。赵婴齐从此去了齐国,临行一边走,一边唱:“不要再说想我,不要再说爱我,从此我们之间,只能当当朋友。”。

由于情夫被驱逐,痴心的、金枝玉叶的赵朔媳妇备感生活无聊,她的爱情鸟已经飞走了,她的更年期却提前来到。神经错乱的她遂开始憎恨赵家上下,包括老公赵朔在内。于是她向老爹晋景公诬告:“赵氏就要作乱了。”

我们说,分封制下,由于卿大夫家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和武装,国君一族不算最牛的,甚至害怕卿大夫家族造反弑君,所以既要笼络又要压制。老赵家就是急待压制的,赵家积累多年,权高势大,盘根错节,炙手可热,尾大不掉,功高震主——这类词在中国文化里真多啊——赵家虽然没有谋反的动机,却有谋反的实力,足以让晋景公害怕,视赵家为白眼狼。正好他女儿前来检举赵朔家谋反,虽然说不出一点证据,但他知道翻旧账。于是找出从前赵朔的爹“赵盾弑其君”的档案,点点头说:“是啊是啊,赵家谋反有罪,该灭。”

同时,赵氏家族里还有俩败类,那就是赵盾的兄弟“赵同、赵括”。这哥俩属于不肖子弟,害群之马。他俩目空一切、恣意横行,总喜欢占大头,欺负人,吹牛皮,吓唬群众,人缘很差。他俩在战场上议论军政,一贯站在错误的一边,专拣大话吹,不听号令而进击,导致三军不利,在一场对楚战役中三军崩败。这俩人进一步连累了赵家。

晋景公于是不犹豫了:“这样的人留着有什么用!赵同、赵括早就该死,再加上从前赵盾谋反有罪,统统给我灭族!”说完,把大拇指竖起来——这是古罗马皇帝的杀人手势——拇指往下一按,人头落地。

真是伴君如伴虎啊,晋景公真敢干啊。他组织了一批屠夫,采取突然袭击,首先冲进赵盾的弟兄赵同、赵括家里切脑袋,把两家几百个脑袋纷纷切掉。赵盾的儿子赵朔一家也在黑名单上,闻讯却并不逃跑,坐在家里等警察来收。他说:“我们赵家忠于晋国,历代皆然,我怎么可以违抗君命,畏死出逃,给先人带来耻辱呢?”于是赵朔这一家也被干掉了。赵氏整个完蛋了。

人都杀光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了。从前威风凛凛的赵家,顷刻间瘪成了光秃秃的败皮,在远古的风中扑扇着。唯一没死的是赵朔的媳妇,因为她是晋景公的女儿,并且首告赵家谋反有功,当然不在屠杀之列。她于是带着身孕,回到爸爸晋景公的深宫里,随后生下赵武。这是赵家最后一枚完卵了,等待未来的复出。

我们说,分封制下的政治是一种大家族政治,除了国君一族,国君分封出的赵氏等也是大家族,诸侯国的统治核心就着这些大家族。家族之间制约弥和、彼此消长。其中赵氏一度变得强大,使得君权旁落,国君一族势衰了。于是残杀势不可免,国君一族要拿老赵开刀。但国君一族不是势弱了吗,动手灭老赵实力不够,所以晋景公还要联合其它几家(比如栾氏),联合了起来,一起发兵诛杀,才算干掉了赵氏。国君一族与余下的家族,又互相将就着“和衷共事”下去,当然,共事了不久,在下一本书里,又发生了三郤灭门案,以及国君被弑案。世事轮回,兴衰更迭,包括国君在内的大家族们之间,争杀个不完。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诸大家族的兴衰史。

一个大家族该如何避免自己的厄运呢?第一要多眯着点儿,这就是老子的道家法门:物状则老,月满则亏,家族发展要有节制,不能太咄咄逼人,要学会激流勇退,方才长存不竭。老子的办法是消极的办法,一般人不肯这么作。而孔子门徒则提出了相对积极的措施:修身、齐家、平天下。“齐家”,就是把家族内部治理好,家族内一旦出现类似赵婴齐、赵同、赵括这样的劣质败类、害群之马,及早乱棒打死,以免贻害满门。家“齐”了,健康兴旺,成员的素质能力也卓越,博得国君和其它家族的赞佩,家族成员才永远有官作,议政、参政、治国、平天下了,家族也长久不衰了。这也确实是个路子,所以要求领导人要管理好自己的亲属,尽管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同时我们也明了了,“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三句话不是讲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家庭听的。普通人家“齐”不“齐”,是“平”不了什么天下的。你家那三口人修得再“齐”,于天下何损何益?“修身、齐家、平天下”,那是孔子门徒谆谆教诲达官显贵家族的。

不管怎么样,赵氏没有学会老子的激流勇退,又没有学会孔子的齐家(出了赵同等败类),终于被灭了。好在赵氏从前提拔过韩厥,韩厥家族成了赵氏的好朋友(韩厥从前给赵氏拎包的,还记得吗?他杀过赵盾的车夫,得到赵盾嘉奖)。韩厥后来去找晋景公:“赵家全灭光了,他们也是曾经有功于国的。”韩厥请求恢复赵家最后一枚完卵——赵武的贵族身份。晋景公给韩厥面子,答应了。赵家的故事算是到此告一段落。

后来,元朝的杂剧作家根据这段历史,编成了《赵氏孤儿》一戏,传演至今。这“赵氏孤儿”就是赵武。(这两天又快过年了,你可以跑去剧场听这个戏。)

不过杂剧作家们最善于添油加醋,不顾史事,把赵氏、赵武这段历史演绎得更加惊心动魄:戏中说,在最初的赵氏灭门惨案中,赵朔的媳妇刚好临产,生下赵武。但赵妈妈不敢上户口,正在十分焦急,警察又跑来搜查,赵妈妈只好把小孩赵武藏在裤子里。这乖孩子赵武还真争气,没哭,躲过了检查,算是劫后余生。

孩子是怎样藏在裤子里的呢?史学界似乎还没有研究的兴趣,戏台上的群众更是糊里糊涂,不求甚解是国人的特长。试想,如果你穿着一条张惠妹那样的裤子,是无论如何也塞不进孩子的。但是古代的裤子得天独厚,里边可以藏很多东西,因为它根本就算不上裤子,只是两个裤筒而已,穿在从膝盖到小腿上,是半个裤筒,上边没有裤腰、裤裆,也没有三角内裤(但自觉一点的人会用丝布缠于着处)。鉴于此,外面还必须罩裙子遮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