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短命君王
No.1 不速之客
且说刘秀迎娶郭圣通,进而稳住刘扬,心病已除,即日结集大军,打算挥师北上,继续贯彻其先取幽州,再回攻邯郸的战略意图。然而,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逼得刘秀不得不改弦更张。
这位不速之客,便是姗姗来迟的朝廷使者韩鸿。
韩鸿见刘秀,宣读诏书,命令刘秀急攻邯郸,至于朝廷这边,则遣尚书令谢躬声援,领兵三万,自河内出击,与刘秀会于邯郸城下。
刘秀接诏,暗暗叫苦。他和朝廷断绝联系已有三个多月,在他最需要朝廷的时候,朝廷杳无音信,任他自生自灭;如今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兵强马壮,朝廷偏又冒了出来,开始对他瞎指挥。
雪中不曾送炭,锦上却来添乱,这便是刘秀此际对朝廷的观感。
诏书终究不可违抗,违抗就等于造反。刘秀无奈接诏,又温颜慰劳韩鸿,问其一路行状。韩鸿答道:“邯郸阻断,只得绕道并州,翻越太行,过井陉关,这才抵达槀城,与大司马相见。”刘秀闻言,欷歔不已,下令大开筵席,又命诸将悉数作陪,为韩鸿接风洗尘。
席间,刘秀询问朝廷动态,韩鸿知无不言,一一作答。
原来,朝廷早在本年二月便已从洛阳迁都长安。皇帝还是刘玄没变,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共掌朝政大权。在李松和赵萌的建议之下,刘玄又大封各位功臣为王。
刘氏宗族封王者有:刘祉为定陶王,刘庆为燕王,刘歙为元氏王,刘嘉为汉中王,刘赐为宛王,刘信为汝阴王。
绿林军首领封王者有:王匡为泚阳王,王凤为宜城王,朱鲔为胶东王,王常为邓王,陈牧为阴平王,卫尉大将军张卬为淮阳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为穰王,尚书胡殷为随王,水衡大将军成丹为襄邑王,骠骑大将军宗佻为颍阴王,尹尊为郾王。
南阳豪杰封王者有:申屠建为平氏王,柱天大将军李通为西平王,五威中郎将李轶为舞阴王。
这其中,朱鲔以当年汉高祖刘邦有约——“非刘氏不得称王”,拒绝所封王爵。因此,总计封王者,前后共十九人。
韩鸿干瘪地陈述着,说来波澜不惊。而刘秀却洞若观火,一眼便已看穿这份封王名单背后的复杂隐情。
在刘秀的揣摩还原之下,真相是这样的:
洛阳好端端地做着都城,为什么又要迁都长安呢?所谓迁都,其实更像是一次权力的重新洗牌。在洛阳之时,朝中三大派别(绿林军首领、南阳豪杰、刘氏宗族)明争暗斗,绿林军首领由于控制着皇帝刘玄,明显占据上风。可以想象,只要都城继续设在洛阳,绿林军首领便会一直坐大下去。
对此,南阳豪杰自然心有不甘,因此力主迁都长安,理由冠冕堂皇:长安乃汉朝二百余年之故都,包括高祖刘邦在内,历代帝陵宗庙,皆在长安,如今汉室复兴,当然应该荣还故都,告慰祖宗,昭镇天下。
而在这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南阳豪杰却是要借着迁都的机会,使皇帝刘玄与绿林军首领远远隔绝开来,从而将皇帝刘玄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掌握了皇帝刘玄,也就等于掌握了最高权力。
事实证明,南阳豪杰的计谋果然得逞。迁都之后,皇帝刘玄摆脱了绿林军首领的控制,却又陷入了南阳豪杰的包围。李松和赵萌二人作为南阳豪杰的代表人物,凭借迁都之功,李松荣升丞相,赵萌荣升右大司马,代替朱鲔掌控了中枢大权。
权力斗争的残酷就在于,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否则永无宁息。将朱鲔等绿林军首领排挤出权力中枢仅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自然要进一步削弱绿林军首领的势力,最终达到铲除而后快之目的。然而,此事必须计划周密。绿林军首领均手握重兵,来硬的肯定不行,只能以软刀子杀之于无形。
至于是怎样的软刀子,从李松和赵萌二人建议皇帝刘玄封王一事中便可看出端倪。
当年汉高祖刘邦和群臣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李松和赵萌二人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既然知道,为何却又要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汉高祖的遗训,怂恿皇帝刘玄封异姓功臣为王呢?
莫非二人想要假公济私,趁机也混一个王当当?然而看看封王名单,二人又明明不在榜上。
又或者,二人想借着封王的机会,大封特封南阳豪杰,从而在爵位上压倒绿林军首领?可数一数封王名单,南阳豪杰封王者只有三人,而且都来自宛城李家,绿林军首领封王者却有十人,反而是绿林军首领占尽便宜。由此可见,这个解释也不靠谱。
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李松和赵萌二人不仅要让绿林军首领远离京师长安,更打算把他们化整为零,分别遣散回各自的封地。此前,绿林军首领都已封侯,如果按侯爵级别将其遣散,也不是不可以,但终究害怕会有反弹。既然如此,索性一步到位,直接封王,然后再来遣散,管保十拿九稳。你想啊,你都封王了,人臣的最高级别,到顶了,再继续折腾下去毫无意义,因为你已经不可能得到更多,接下来,做人已经完全没有梦想,只能光荣退休,回到封国称孤道寡,以鱼肉百姓、调戏民女了此残生。
刘秀于是问韩鸿道:“诸王是否皆已就国?”
韩鸿不解刘秀用意,照实答道:“朱鲔为左大司马,宛王刘赐为前大司马,与舞阴王李轶一同镇抚关东。西平王李通镇守荆州,邓王王常任南阳太守。其余诸王,大多已经就国。”
刘秀微微一笑。看来,绿林军首领果然中计,纷纷带着新封的王爵,美滋滋地回各自封国去了。论起玩弄权术来,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绿林军首领和南阳豪杰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
同样的封王名单,刘秀看见的是派系间的倾轧争斗,而刘秀部下诸将看见的却是不公正——十九个王中间,居然会没有刘秀?
诸将的命运已和刘秀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的侯爵官职,都是由刘秀代封,未经朝廷正式认可,如今刘秀连王都没能封上,是否意味着他在朝中已经失宠?万一日后朝廷不认账,拒绝承认刘秀封给他们的侯爵官职,那他们岂不是白忙活一场!一念及此,诸将皆愤愤不平,半为刘秀,半为自己。王霸更是拔剑而起,呵斥韩鸿道:“朝廷封王,为何没有大司马刘公?论宗室之亲,论战功显赫,刘公皆当获封!”
韩鸿大为惶恐,连连摆手,辩解道:“此事与我,实不相干。”
刘秀止住王霸,道:“王将军不得无礼。朝廷之事,岂汝等所敢妄议!”敬酒为韩鸿压惊,又问长安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