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留驻晋东,为二十九军走上成功之路创造了条件。倘若当初他们被调往江西,就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

在晋东的那些日子里,二十九军的日子仍然过得很苦。如果换其他部队,也许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可是,宋哲元和他的弟兄们必须坚持。

衣服破了,再凑合着披一披,鞋子烂了,索性扔掉,咱光脚的不怕他穿鞋的,枪支旧了,那就当烧火棍继续在肩上扛着走。

反正已沦为宅男,哪儿也去不了,不用怕在外面丢脸。

这次第,还是缺不了那句提精神的老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大任”是一定会来的,而且也不用等得太久,这个“大任”就是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二十九军发出通电,请缨抗日。在电文中,萧振瀛特地加了一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二十九军晋东练兵,从头至尾都以“枪口对外不对内”为口号,其假想敌只有一个,那就是日军。

日人侵华,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可谓双刃剑,既标志着民族危机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军人崭露头角的机遇接踵而至。

晋东大练兵

 

二十九军的学习榜样,就是南方的十九路军。

一·二八淞沪会战之前,十九路军不但籍籍无名,还差点在江西战场上做了炮灰。可在那一战之后,全国皆以之为英雄,差不多到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地步。

此时二十九军的处境和淞沪会战前的十九路军相仿,后者的成功显然给他们以很大启发。

本来就近乎一无所有的穷汉在敢于拼命,舍得拼命方面肯定比坛坛罐罐一大堆的富家子弟要豁得出去。

我们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却可能是整个世界。

不过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它需要实力。

让我们认真准备吧。

先从吃饭开始。

吃饭前,大家先唱个《吃饭歌》,受点教育。

小朋友吃饭时在桌上掉了个米粒,可能会条件反射地想到课堂上老师说的:我们碗里的每一颗米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绝不能浪费。

为了不浪费,应该捡起来,把它吃掉。

这个道理,二十九军也要讲。不过他们更进了一步,要官兵吃完米粒,记住向农民伯伯报恩——打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

很深刻,也很形象。

吃完饭,要开早会,官兵必须高声问答。

还记得《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点名时的那个经典场面吗?形式上差不多。

列兵“许三多”。

到!

东三省是谁的?

是我们中国的!

可它现在被日本占去了,你不恨吗?

我十分痛恨。

那怎么办呢?

奋斗!奋斗!奋斗!

怎么样,很励志吧。这是教一般士兵的,至于军官,他们层次还得高点。

二十九军军官的必读书,说出来吓你一跳:

“四书五经”里面的“四书”。

他们另外又编了一本《义勇小史》,里面讲的都是岳飞、韩世忠、文天祥、史可法这些人的事,也是必读书。

看起来,“四书”跟这本通俗小书一高一低,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在宋哲元他们看来,都是一码事。

读“四书”,不是为了上京赶考,而是要从中读出忠义二字:忠于朋友,忠于国家,然后可以救国救民。

你还不要说他们陈腐,都是故国传统文化,里面鸦片鱼翅都有,就看你是想吸鸦片还是吃鱼翅了。

在二十九军中,军官们经常就“四书”展开答辩,获胜者能得到宋哲元的亲自奖励。

思想工作要做,军事训练也不能丢,在这方面最有名的是被称为“张扒皮”的张自忠。

周扒皮为了让长工们多干点活,他得天不亮就钻鸡窝,这至少说明一点,你要让别人卖力,自己就得先掉一层皮。

“张扒皮”也是如此。

这名字是怎么叫出来的呢?

有一回下大雪,大家都拖拖拉拉躲在营房里,不愿出操。

张自忠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皮”——棉衣先给扒了,然后光着个膀子在操场上跑起了圈。

还看什么,都扒了“皮”,一块跟着跑吧。

“张扒皮”虽然狠,但没人敢不服。堂堂师长,和士兵剃一样的光头,穿一样的衣服,蹲在一口大锅边吃饭,同吃同睡同劳动。

看过张自忠第三十八师的训练你就知道了,人家这个师长可是实打实的。

找一两个兵在旁边,你们大家就看着我给你们做示范,什么时候能做到我这个样子,就可以了。

那是要射击就射击,要白刃就白刃,单兵技术,百里挑一。

1931年夏天,孔祥熙以实业部部长的身份考察华北政务,公务之余,到山西老家去扫墓。不过,为外人所不知的是,他此行还担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受蒋介石之托,来打探一下二十九军的虚实。

孔祥熙曾帮宋哲元在蒋介石面前说过好话,因此宋哲元对他招待备至,还特请其检阅军队。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出现在孔祥熙眼里的这支部队,已经是步伐整齐,风纪肃然,官兵则个个精神饱满,毫无倦怠神色。

只有自身过硬,机遇来了才能一抓一个准。

祸从口出

 

二十九军参加长城抗战,起初奉的是张学良之命,后者当时尚未辞职,他让宋哲元去喜峰口驻防。

华北的长城有一千多公里,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要守,只需卡住重点关隘即可。自古以来,长城有三个关隘最为重要,从西向东,分别为:古北口、喜峰口、冷口。

行军之中,宋哲元突然接到张学良发来的一份电令,要求他们移师冷口。

对于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宋哲元大为困惑,身为总参议的萧振瀛却马上明白了其中缘由。

肯定哪个地方出了差错!

通过萧振瀛的提醒,宋哲元终于回忆起不久前发生过的一件事。

在北平开内部军事会议,大家划分防区。张学良拿铅笔在地图上信手一画,对宋哲元说,你守喜峰口。

宋哲元上去一看,认为给二十九军的防区太多了一点。

少帅说,你别怕呀,旁边不还有个何柱国吗,他可以帮你。

不提何柱国犹可,一提,宋哲元不乐意了。

这兄弟刚刚丢了山海关,一个败军之将,他能给我帮什么忙,不添乱我就谢谢他了!

张学良听完这句话,当场僵住,好半天都没能抬起头来。

其实,宋哲元是个性格直爽、说话不会拐弯的人,当时在会上嘀咕了那么一句,纯属有口无心,并没有想得太多。

了解事情经过之后,萧振瀛跌足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