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人治(第4/17页)

君要有君样,臣也要有臣样,不可越界。这就是唐太宗之所以发威的原因和目的。

(3)

一切和原来一样,一切似乎又都不一样了。

两仪殿里的宴席重新开始,原来的杯盏全都撤了,重新换上了新的,原来的饭菜也凉了,重新换成了热气腾腾的。然而,原来的热闹却再也回不来了。即便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似乎好一些了,可是还是缺少了“放肆”的狂笑,多了份节制和拘谨。

酒宴过后,众人全都散去了。唐太宗唯独留下了长孙无忌。原本他是准备留下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只是两仪殿“争功”一幕,让他打消了留下他们的念头。虽然留下他们,只是为了向他们打听一个人,可为了不再刺激因对房、杜二人“偏爱”而不满的爱臣、爱将们,他唯独留下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也许是两仪殿宴席中,在场的所有人里,对唐太宗的反应最不吃惊的一个。自小两个人就一起长大,对唐太宗的一些脾气性格,长孙无忌还是很了解的。不过,对于宴席后留下自己是为了什么,他却猜错了,他以为唐太宗要和他说说刚才发生的事,不料唐太宗却问他:“张玄素这个人怎么样?”

这略显突兀的问话,让长孙无忌一怔,不过很快,他的脑海里便浮现出了这个人的一些事。

这个人他不陌生。

张玄素在隋唐两朝有些名气,而之所以有名则是因为他的清廉。隋末时,时任景城县户曹的他,被攻进景城的窦建德俘虏。不过,就在窦建德准备对他实施行刑时,刑场周围却突然涌出了上千名百姓,他们跪地向窦建德求情,请求窦建德放过张玄素。

而对于为什么要放了张玄素,百姓们说,因为他是清官,是个大清官。

“这样的大清官,如果大王还要杀掉,一定会失去民心的,对大王夺得江山也不利啊!”那是在场求情人群中一个秀才说的。

窦建德也是惜才之人,见张玄素这么受百姓爱戴,很是感动。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要任命他为治书侍卿史。不过,张玄素当时并不领情,断然拒绝,说他就是死也不会投降于他的,还说自己只为朝廷效力。

窦建德一听这话,不仅没有动怒,反而更看重他了。

“本王就喜欢你的忠诚!”窦建德笑着说,“不过,终有一天,你会为本王效力的!”

窦建德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说你只效命于朝廷,那么,当本王将当今的朝廷灭了呢?隋朝亡相已露,用不了多久,本王将改朝换代,到了那时候,你效命的朝廷,也该是本王创建的朝廷了。

就这样,窦建德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张玄素,让他拥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只是不肯放他离开。

一切似乎都如窦建德所言。当张玄素得知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后,虽然悲伤不已,但见窦建德如此器重自己,也见窦建德还算是个仁厚之王,便同意了为窦建德效力,做了窦建德的黄门侍郎,一如之前对隋朝的忠诚。

然而,好景不长,窦建德在虎牢关败给了李世民,窦建德的夏灭亡了,张玄素依然忠于朝廷,当然是忠于李唐朝廷。

不管哪个朝代,都不会排斥清官,都需要清官。张玄素名声在外,因而不管是哪个朝代,他都会得到重用。于是,他被当时的唐高祖李渊任命为景州录事参军。

这样的一个清官被唐太宗提名,长孙无忌既意外又在预料之中。当然,意外是因为唐太宗怎么会在此时向他说起此人?刚刚经历了两仪殿的争功,不是应该说说李神通和尉迟恭吗?

按长孙无忌的猜测,唐太宗应该在他面前再次痛斥李神通和尉迟恭,然后再说他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他们不该在那样的场合,做那样的事,说那样的话。当然,说的时候,一定会表现出“恨铁不成钢”来。而他长孙无忌呢,则可以趁机安慰安慰唐太宗,然后再去找李神通和尉迟恭“谈谈心”。

有谁比他长孙无忌更合适做君臣之间的桥梁,君臣之间的润滑剂呢?然而,唐太宗却没有和他说这件事,甚至提都没有提那件事,这就太反常了,也太出乎他意料了。不过,虽然有一瞬间的愣神,但长孙无忌还是说:“这个张玄素,在百姓中的名声还是很好的!”

其实唐太宗问起张玄素这人,一点儿都不意外。刚刚坐上皇位的他,最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一个在老百姓那里有着这么好口碑的地方官,怎么可能被唐太宗忽略?

“这个张玄素呢,是个清官,不过到底有没有治国之才就很难说了!”长孙无忌补充了这样一句,最后又加了一句,“这种人,通常都很迂腐。”

唐太宗显然很认同长孙无忌的观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长孙无忌借机想把话题引向刚刚在酒宴上发生的事。

“淮安王和尉迟将军……”

“有没有治国之才,问问就知道了!”

唐太宗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猛地打断了长孙无忌刚刚引向的话题。长孙无忌知道,唐太宗是不想再提此事,他有些失望,在心里叹了口气。心想,看来,那个和自己亲密无间的发小,被他一直称之为“二郎”,且叫自己“无忌兄”的人,不在了。

长孙无忌顿感失落。

唐太宗不知在想张玄素还是别的什么,又陷入了沉思中,长孙无忌尴尬地站在那里。

这种场面是他们以前从未发生过的,长孙无忌很不适应。他几次将嘴半张,最终又闭了嘴。

“今天都累了,早点回府休息吧!朕也要休息了!”

唐太宗用这句话结束了他们短暂的对话,也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尴尬。

两个人都清楚,从那刻起,他们之间已经有了距离和隔膜,不再亲密无间了。从那刻起,他长孙无忌除了是唐太宗皇后的哥哥外,主要是唐太宗的臣子。他和李神通、尉迟恭一样,不能“放肆”,要好自为之。

“臣……告退!”

长孙无忌慢慢说完,慢慢退了出去。

聪明的长孙无忌回去后便明白了,唐太宗最后把他特意留下的一系列言行,均在刻意和他保持距离,也在提醒他要保持距离。

长孙无忌悻悻然离开的背影,让唐太宗也怅然若失。可这一步,他必须走。他确实是故意不和长孙无忌谈酒宴上发生的事,他觉得,如今他们之间,首先应该是君臣关系,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无话不说了。同时,他们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走得太近,会让长孙无忌没有了忌惮之心,变得张狂而放肆,对朝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