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的反抗

英国社会学家欧内斯特·卡什莫尔(Ernest Cashmore)认为,球场嘉年华背后的推手是精英分子,也就是运动场和球团的老板,他们希望这种和平场面能够取代流氓行为。他说:“足球流氓平静下来了,这一切要归功于复刻版球衣、影片、印着球队标志的毛巾、脸部彩绘和各种周边商品。他们知道,要让景气回春的唯一方式就是创造新商品。”[34]不管这些商品是否真的“抚慰”了球迷,球场老板迅速抓住了机会,加强球迷的参与行为。在美国,运动场上装了“欢呼计”(Cheer Meter),球迷就能测量自己发出的声音有多大,计分板上则装了荧幕,催促球迷加油再大声点,或是要跳波浪舞了。此外还有焰火、性感的啦啦队正妹、各种吉祥物、震耳欲聋的音乐以及现场管风琴演奏。[35]他们鼓励球迷扮装:“要球迷穿同一种颜色的服饰。确实,这些周边商品也是总营收的一部分。”[36]1999年,有位女士到现场观赛,她语带宽慰地说,橄榄球终于变得像娱乐活动了:

我以为自己会讨厌看球赛,但没想到这是一场精彩炫目、效果良好的表演。足球赛本身只是额外的点缀。场地两边缤纷的计分板上播放短片、摇滚乐,还有小荧幕提醒观众何时该起来跳波浪舞,显然橄榄球的球迷没聪明到知道何时该动作。[37]

球迷的各种举动普遍地被商业化,脸部彩绘业者、球队老板设法吸引每个族群,就连原先不看球的女生也开始进场,但我们还是不知道球迷彩绘、扮装、唱歌和波浪舞的初始动机为何。对于七十年代英国足球迷的行为,毛里斯认为:“各阶层的球迷自然而然地发展出这些展演仪式,令人印象深刻。”[38]这些活动可以归功于几个创意人士。圣保罗有位退伍军人名叫克劳迪奥·里贝罗(Claudio Ribeiro),绰号“棉花棒”,他给自己取这个名字,因为“他是个多动儿,听到鼓声就疯狂。巴西举办世界杯时,摄影机老是照到他的巨大爆炸头”。[39]还有纽约市的消防员爱德华·安扎隆(Edward Anzalone),比赛中,他总戴着绿白相间的消防头盔、跨在哥哥的肩膀上,带领大家为纽约喷射机队(New York Jets)加油。[40]应该有人会想到乔希·罗森堡(Josh Rosenberg),他带领五个年轻人组成“奥克兰运动家鼓队”(Oakland A's Drummers)。他们通常都在左外野的看台上大声击鼓,但有时鼓声会不太整齐。[41]

我们会单纯地认为,球迷各种加油举动就是要展现对球队的高度忠诚。但为何我们要这么死忠呢?毕竟球队却越来越少对球迷展现同样的忠诚度。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商业化已经到了没良心的程度,老板一时兴起就把整个球队卖到遥远的城市。《运动画刊》在1992年略带困惑地评论道:

运动界变得这么无情,很难相信谁能每一年都支持同一支队伍。老板和球员似乎都不在意死忠的球迷,一点表示都没有。虽然如此,每次走进球场或转到ESPN体育台,超级球迷、百万球迷、完美球迷却是有增无减。球迷叫得越来越大声,打扮更是高调,钞票越洒越多。他们在乎球队的每个动向,内心更是随之纠结、高昂。[42]

其实球迷要展现忠诚度,不一定都得用嘉年华的手法。我们可以把焦点放在比赛本身,而不是波浪舞这种会打扰选手的行为。

不管球迷对球队的忠诚度多高,事实上,他们是将注意力从比赛转移到了自己身上。美国记者苏珊·法露迪(Susan Faludi)观察过克利夫兰布朗队的蓝领球迷(“大狗们”):“这些疯狂球迷越来越不关心如何让球员表现得更好,反而都在钻研自己的表演。看台上的表演抢了比赛的风采,甚至破坏了比赛的张力。”[43]运动播报员亚历克斯·贝洛斯(Alex Bellos)本身也是热情的足球迷,他谈到圣保罗的球迷组织“忠诚之鹰”:“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感觉到足球场上的一切都在原地打转。老鹰们一出场,足球迷就不再只是观众,而是众人的目光焦点。老鹰们是有自己粉丝的足球粉丝。”[44]

球迷这么执着要成为比赛的一部分,电视媒体想必是推手之一。电视发明后不久,媒体马上用它来转播体育赛事,不过美国的体育赛事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攻上黄金时段,美国广播公司的“周一足球夜”(Monday Night Football)首开先例。古特曼注意到,当下电视产生的效果之一,就是去运动场的族群改变了。年纪大的球迷在家也能观赏比赛,现场观众的年龄层自然就往下掉了。[45]据此我们可以大略猜想,电视的普及让球场少了一些观众,也就是那些对临场体验不感兴趣的人。如果你只是对比赛感兴趣,大可在家或酒吧欣赏就好。借由这种自然的筛选过程,到现场观赛的人,都是喜欢体验集体欢腾的人。

无疑,近二十年来,电视转播助长爱现的球迷更卖力表现。首先,热情的球迷借此能稍微体验到成名的感觉,只要你敢尝试与众不同的扮装、彩绘,甚至在寒冷的天气中打赤膊看球,就能抢到镜头。罗伦·斯图尔特就非常努力引起摄影机的注意,后来还受邀在百威啤酒广告中轧一脚。法露迪分析克利夫兰布朗球迷后,她观察到:“球迷和球员都加入战场,看看谁能获得摄影师的青睐。球迷带上工程帽、扮成大狗,现场就算下雨、飘雪,他们都会硬撑到底。最后,球场变成了综艺舞台或是选美会场。佳丽们竭尽心力、搞怪演出,就是希望能抢到镜头。”[46]其次,电视媒体更重要的影响力在于,它把这些爱现球迷(也许我们应该客观地称他们为“观众”)的加油方式传到不同的国家,各种运动纷纷出现类似的加油方式。只要新的加油方式一出现,其他地方的球迷马上就会学起来,所以我们很难断定它的起源在哪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还有一个外部因素改变了球迷的行为,那就是摇滚乐。南美洲人一直很喜欢在足球场上演奏舞曲,有球迷一打鼓,看台上的其他人就跳了起来。但传统上,美国的比赛是没有音乐的,除了国歌和中场仪队表演的音乐,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例外。当时球场上也实施种族隔离,有些联盟的球员全是黑人。黑人比赛时,现场会有爵士或蓝调乐团炒热气氛,看台上的观众也随之起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摇滚乐才终于出现在美国各大联盟的比赛中。比赛因此充满摇滚精神,让人想要从椅子上跳起来,与全场球迷、球员融为一体。

美国的运动赛事与摇滚乐一开始关系没这么紧密。《滚石杂志》的编辑在1999年写道:“六十年代的文化重心在青年学子,运动不是那个族群普遍关心的议题。就摇滚乐本身的精神而言,它甚至对立于足球联盟。”[47]鲍勃·威尔(Bob Weir)在加入感恩而死乐团前是高中足球队员,他说:“在六十年代,音乐和体育是两个世界。热爱运动的人通常比较能接受团体生活,生活基本上跟士兵没两样……至于摇滚乐手,如果有什么事不合我们的意,我们一定会让大家难堪,或干脆不照规矩做事。”[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