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夜间出战

同中国人和其他多数国家的人比起来,法国人把吃饭看得更重一些。中国的水兵好象刚吃饱就不吃了,而且是边吃饭,边喝水、喝茶、喝咖啡。军舰上到处都设有大茶壶和大咖啡壶,谁想喝茶和咖啡,随时都可以倒一杯。中国的军官是不允许水兵们喝酒的,所以士兵们喝酒的念头也就打消了。舰上从来不带含酒精的饮料,军官和士兵一概喝不到酒。士兵们可以在军舰的餐厅里买到除咖啡以外的其他饮料,如苏打水、冰淇淋,以及各种各样的甜饮料,但带酒精的一点儿也没有。他们还可以在餐厅里买到衣服、化妆品、送家眷和情人的礼品、香烟、各种娱乐用品、收音机,以及所有能够吸引这些非比寻常的顾客——有钱的水兵们的东西。有段时间,餐厅里还偷偷地卖过一阵所谓从岛屿上缴获的各种日本旗和一些精心仿造的战利品。后来,司令部查禁了这种非法买卖。使用私人的收音机是一贯许可的。听无线电广播属于休息的一部份,是允许的,甚至是提倡的,人人都可以听他们喜欢的广播节目,收听东京电台的华语广播也可以。只是每个收音机都经过舰上技术员的检验,保证不会产生任何干扰磁场。士兵们也不能没有电影看。每周在机库甲板上(在飞行甲板下面)放映好几场电影。士兵们对爱国题材的影片,不是讽刺,就是挖苦(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普遍鄙视爱国文学,但各国政府都很清楚,爱国文学还是有益的),他们喜欢看喜剧片。最成功的是那些在航空母舰上拍的战斗影片,士兵在电影里可以看到自己和伙伴们。这些电影主要是放给那些战斗在船舱里面根本看不到战斗场面的水兵们看的。电影《海上斗士》给观众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在穿着方面,舰上官兵有令人羡慕的自由。很难使人相信,这些服饰不一的小伙子就是军人。好象每个人都可以随意穿戴,很多人喜欢穿运动服和演员服。所有这些衣着各色各样,给人以美感,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当一艘中国航空母舰航行在海上时,士兵们按照兵种的不同而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对工作很方便。衣服的质地优良,穿戴方便,适应各种工作和气候。衣服的种类繁多,没有确切的名词能把它们一一说出来。水兵一般穿蓝色或土黄色的连衣裤,外面套一件粗线毛衣和各色宽大的外衣或茄克衫。毛衣和茄克衫的颜色标志着他们的工种。在飞行甲板上可以更具体地看出他们的服饰的区别。海军陆战队士兵一律穿土黄色帆布军装。军官则是土黄色裤子和衬衣,早餐时扎上黑领带,晚餐时,一般为一身白。很多官兵白天穿短运动裤。值班时间以外,官兵都可以穿着背心、短裤上甲板,这身衣服叫“日光浴衣”。舰上鼓励全体官兵,特别是平时在船舱内工作的人,到甲板上来做日光浴,但严防日射病。因为条例上规定:“作战不力,玩忽职守,就是犯罪。”电影反映了航空母舰上的纪律,或者说是官兵关系的性质。可以说,“军纪”并不象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严明,而往往使人觉得军人不象军人,倒象是在工厂干活的工人,说得确切些,更象尽力争取好成绩的体育运动队。要想全面了解这个问题,也必须在中国航空母舰上当过水兵才行。当然,中国海军里对严重错误是实行非常严厉的惩罚的,而且在检阅、视察和典礼时,官兵之间等级关系是极其严格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官兵关系不象是军人关系,而是带产业性的,带体育运动性的,毫无任何态度生硬之处。这种观念至少有一部分是源于民主思想。这种趋向最明显的表现是,在中国军舰上,官兵伙食一律相同。“士兵吃不到的东西,军官也吃不到,在必要的情况下,如果压缩士兵的口粮,那么,同时也要削减军官的口粮。”从能够得到的实际材料看,这些规定是确实执行了。对于那些没有亲身体验过军队生活的人来说,这种特点似乎无关紧要。然而,这一切确实是至关重要的。知道将军和舰长同自己吃一样饭菜的水兵,和知道当官的餐桌上摆着自己吃不到的丰盛佳肴的水兵比起来,两者对待任务和危险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制定这些规定的根据,一方面是源于中国的民主思想,另一方面是比较明智地估价了能使一个公民变成现代战争中一名干练的战士的心理条件。当然,这种制度只适用于民主国家,而不适用于民主国家。

另一种同类性质的情况是,船员们都充分了解本军舰参加的战斗的情况。在战斗进行的时候,一个专职军官坐在驾驶台上,把他所见到的情况在麦克风前描述出来,全舰都能听见他的叙述。战时,在欧洲国家的军舰上,水兵几乎总是不知道他们去什么地方,就连多数军官也经常是一无所知。猜测船的去向成了私下谈话的主题,议论个没完没了,中国航空母舰刚一启航,舰长就亲自向全体船员讲明航向。官兵们都很满意。舰长认为把航向告诉船员没有任何妨害,除非是直驶战场。

航空母舰白天行动必须有空中的双重保护:对付敌机的高空保护和对付敌潜艇的低空保护。也就是说,飞机每天要几次在飞行甲板上起降。飞机在甲板上来来往往,调动频繁,其情景格外奇特壮观。

在甲板上降落前,飞机在航空母舰上空的理想空间内盘旋,这个理想空间叫做着陆圈。当人们走出“轩辕”号船舱,登上“舰岛”的舷梯时,脚下便展现出一片长300多米、宽40多米的空阔场地,在海面上疾速游动着。飞行甲板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逆风移动,这一点是必须切记不忘的。飞机起降时,甲板上的一切顿时被卷进一股激烈动荡的气流之中,人必须俯身顶着气流才能行走,一个个东倒西歪,好象地心引力变成了水平方向似的。眼下,甲板上还空着。一声呼唤从高处向空旷的甲板上传来:“准备飞机降落!”这是指挥调度室的扩音喇叭在响。几秒钟后,喇叭里又传来“飞机降落”的声音。在“舰岛”的扬索上,红旗降下,白旗升起。一架飞机离开着陆圈,向船尾靠近。航空母舰上第一个开始行动的是飞机降落指挥官。他站在左舷伸向海面的平台上,面对船尾,注视着开过来的飞机。指挥官手持色彩鲜明的拍板,按照明确的规则挥动着,指挥飞机降落。他手中的拍板不是实心的平面,而是镂空的框架,钉在架上的短带迎风绷紧,形成一个平面,使飞行员能清楚地看到。降落指挥官的动作颇带艺术特色。这种动作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因为这种动作的对象是人,而且具体情况又总是千变万化的。对于所有的飞行员来说,在飞行甲板上降落是一门技术,但是每个飞行员又有自己的特点。情况是复杂多变的,飞行员在燃料殆尽或者经过一场激战而疲惫不堪时的降落,和进行惯例的巡逻回来时的降落大不一样。有的飞行员是带伤回来的,也有的员在燃料殆尽或者经过一场激战而疲惫不堪时的降落,和进行惯例的巡逻回来时的降落大不一样。有的飞行员是带伤回来的,也有的是飞机损坏了。降落指挥官必须能看出这些不同的情况,而且,往往要能感觉到这些差别。飞行员受伤,在甲板上是看不见的,飞机受损也不是完全能看出来的。但是,飞机飞行的姿态和下滑的方式是明显的。降落指挥官必须知道或猜测到飞机出了什么事,才能相应地导引飞行员。有时,飞行员不能一次降落成功。飞机闪电般从甲板上方一掠而过,在空中兜了一圈,又转到船尾。降落指挥官重新导引,控制飞机按照他的意图降落。有时,降落指挥官的意图一目了然,导引得非常准确,好象两块明亮的拍板上有两条线在牵着飞机似的,使旁观的人看得痛快淋漓。夜间,降落指挥官用两根明亮的夜光棒代替拍板。不用说,难度肯定是更大了。有好几名飞机降落指挥官在中国海军中是威名远扬的。当飞机正好到达甲板上方的降落位置时,降落指挥官马上发出“切断”信号。飞行员关闭发动机,飞机接触甲板,滑行一段,着陆钩挂在横绷在甲板上的弹簧钢索上,飞机很快就停住了。飞机的着陆钩刚一挂在钢索上,下一步工作就开始了。几组穿着各色服装的人员从跑道两边一起向飞机涌去,把飞机往前推,或者推上升降台(航空母舰上有四块升降台,每块面积有网球场那么大,四块升降台与甲板完全在一个平面上),以便加油、检修,上上下下都有人分工负责。这些人身穿紧身毛衣、夹克,有时候戴着布帽,颜色不尽相同:交通信号员和信标员是一身黄,挂钩组是一身绿,弹药燃料组穿红,杂工人员穿蓝,消防人员穿白,机械师——“飞机老大”穿的是褐色衣服。这些穿的五颜六色的工组在甲板上穿梭往来,东奔西忙,与此同时,交通信号员出场,指挥调动降落在甲板上的飞机。甲板分成几个工作区,每个区都有一个交通信号员,等飞机一到他的管区,他就立即进行调整。他不拿任何器具而徒手指挥机队。他背风仰立,身子凭靠在气浪上,挥舞双臂,晃动着上半身,淡黄色的衣服也随之闪动着,全身动作协调自如,翩翩起舞,虽不象飞机降落指挥官的动作那么优美动人,但也确有几分艺术色彩。正当这支彩衣队繁忙之际,一个身穿土黄色衣服的人,单枪匹马跑过来,拿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谜语般的字:“有接触吗?”他拿给飞行员看,意思是问他是否遇到了敌人。飞行员摇头说“没有”的时候,飞机就被拖走了。这时,另一架飞机已经随后滑了过来。飞机起飞前都排在船尾编队。跟降落指挥官相对应的是飞机起飞指挥官。他面朝驾驶台站在甲板上,手持一根白棒或一面彩色方格旗。第一架飞机进入起飞跑道,起飞指挥官转动手中的白棒,意思是:“开车”。他向甲板上扫一眼,看看甲板上没有障碍,就将白棒向上一指:“起飞”。飞机滑行,起飞,一飞出甲板就立即收回起落架。第一架飞机跑到前边时,第二架飞机就上了起飞跑道。鱼雷飞机的机翼是折拢在驾驶员头上的,看起来很象双翼机。鱼雷飞机一进入起飞跑道,飞行员操纵机翼自动张开,不用甲板上的人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