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门关
鬼门关,从字面上看,就可以明白是指进入幽冥世界的关口。人的魂灵在关之外名义上还是生魂,入了关后就算是正式入了鬼籍。但古代对地狱或冥界的描述中,几乎找不到这样一处所在。实际上,阴阳两界的分界也不可能这样具体,所以“鬼门关”三字见于文字倒主要是在象征意义上。南宋洪迈《夷坚支志·庚集》卷十“刘职医药误”一条中,被庸医治死的鬼魂说道:“我一家长幼十余口,仰我以生。所坐本不至死,而汝以一服药见投,使我五脏如刀割,膏液尽为臭秽。肠胃已腐,安得复生?今只在鬼门关相候!”此话的意思就是在阴间的官府相候,那时再和冤家打官司算账,并不是指在阴间的入口处坐等——那里想必有衙役和狗把守着,其实也不是约会等人的地方。
但“鬼门关”这个词的出现比南宋更早,因为在唐朝时就已经把险恶蛮荒的地方称作“鬼门关”了。《旧唐书·地理志四》:
北流县南三十里,有两石相对,其间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汉伏波将军马援讨林邑蛮,路由于此,立碑石龟尚在。昔时趋交趾,皆由此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谚曰:“鬼门关,十人九不还。”
北流在今广西,这是最著名的鬼门关,历代都有人在诗文中提到它。其成名固然因为它的形状颇似天然关隘,但最主要的是因为入了此关“十人九不还”,瘴疠伤人,披甲南征者、朝臣贬谪者都很难北归。
另外,据袁子才说,儋耳(即今海南)也有一处,四面叠嶂崒嵂,中通一道,壁上镌“鬼门关”三字,旁刻唐人李德裕诗,为他贬崖州司户时经此所题,云:“一去一万里,十来九不还。家乡在何处,生渡鬼门关。”字径五尺大,笔力遒劲。过此则毒雾恶草,异鸟怪蛇,冷日愁云,如入鬼域,真非人境矣。
其他如四川夔州、甘肃平凉也都有叫鬼门关的地名,那就只是言其险要,并无一去不还的意思了。但到了清代,广西已经被“王化”了,“十人九不还”的事已经不再,并且因为发现了银矿,北流更成了肥缺,所以有人就说,这“鬼门关”乃是“桂门关”之误。广西简称为桂,其说也可以自圆。
但可以肯定的是,民间先有了冥界鬼门关的观念,才会有阳世鬼门关的比喻。而冥界的鬼门关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词。直到了元明之后,在戏曲小说中鬼门关频频出现,已经成了民间对阴间的代称了。只是《西游记》第十回中对鬼门关落实了一下,但却不是如我们想象的大如山海关、小如娘子关那样的关隘,竟然是一座城池的大门:
太宗遂与崔判官并二童子举步前进。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冥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
因为是城门,所以进去之后能看到街道行人,又走了数里,便到了冥界的政治中心森罗宝殿。可是到第十一回刘全进瓜时,到了鬼门关,
把门的鬼使喝道:“你是甚人,敢来此处?”刘全道:“我奉大唐太宗皇帝钦差,特进瓜果与十代阎王受用的。”那鬼使欣然接引。刘全径至森罗宝殿,见了阎王。
这样看来,鬼门关竟好像是宫府的大门一般了。可见《西游记》的作者对此等细节本不甚认真,只用鬼门关表示进入阴间就是了。
康熙年间人徐庆滨编的《信征录》,其中收海昌陈叔文《回阳记》一篇,说到入冥之后,先喝了施汤婆婆的汤,然后才可入鬼门关。但此关却一如《四郎探母》的雁门关,是不可随便出入的。关门紧闭着,十多个毛身赤足的青面鬼把守着,只有带着批文才能开关。如果没有批文,则“有道法者呼太上老君,有佛法者呼三世如来,有善行者呼救苦观音”,只要是某个“会道门”的门徒,而非为一般群众,就可以随意出入了。
如按现在人的意识,“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鬼门关不入也罢。其实不然,因为魂灵到了鬼门关前,“屋舍”(也就是躯壳)将坏,后路已经断绝,想回是回不去了,所以除了加入冥间的户籍之外,也别无他途可走。
另外,清人袁枚在《子不语》卷二十有“鬼门关”一则,与此相类,但说得更清晰一些。太仓的朱秀才,病中为二青衣导入冥界:
走十数里,到一城,巍巍然双门谨闭,城额横书“鬼门关”三字。二青衣扣门不应,再扣之,旁边突出一鬼,貌甚狰狞,与二青衣互相争斗。遥见红灯一对,四轿中坐一官长,传呼而来。近视之,似太仓州城隍神。神问:“你是何姓名?”对:“系下场矿仓州学生员。”神曰:“你来尚早,此处不可久停。”命撤所导灯送归。
原来这朱秀才本不该死,那二青衣大约是什么邪鬼,所以把关鬼卒不放入内,与二青衣扭斗,做得并不错。但如果不遇到太仓的城隍,朱秀才的生魂就只能撂到关前,境况恐怕更糟。当然,鬼魂入关须要有批文,出关就更不能含糊了。徐庆滨《信征录》“沈六飞复生”条,言沈六飞入冥后,发现是误抓,被冥官放回,言及一关,虽然未说明是鬼门关,但为阴阳二途的分界是无疑的:
有吏领出,至一关,问有文书否,曰无之。守关者曰:“既已放回,若复回取文书,则房舍坏矣。我有空头文书,为汝填之。”即举笔落墨,皆成金字。
顺便说一下四川(如今是归属于重庆市了)酆都鬼城的“鬼门关”。据卫惠林教授一九三五年的《酆都宗教习俗调查》,酆都县平都山上有阎罗天子殿,天子殿后门称为鬼门关。由鬼门关稍向西南下行为望乡台。此鬼门关本来是人造的景观,其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在袁枚的《子不语》卷五“洗紫河车”一则中却已经有了记载,并且把它落实为真的鬼门关,云:
四川酆都县皂隶丁恺,持文书往夔州投递。过鬼门关,见前有石碑,上书“阴阳界”三字。丁走至碑下,摩观良久,不觉已出界外。
这一步迈出的“界外”竟是真的幽冥世界,于是遇到了已故多年的妻子。
另外民间小戏有《阴阳河》,客商张茂深行至酆都县,想游览一下当地风光,店小二对他说:“出了店门,朝南走一条大路,见一个石牌坊,那就是阴阳界。界这边都是做买卖的,又热闹又好玩,千万不要到阴阳界那边去,那是一个鬼地。”这里说的“阴阳界”牌坊,正是袁枚说的鬼门关。
听说现在丰都鬼城中的“鬼门关”还在,但我没有到过,估计既不会像山海关或娘子关那样的真,也不会像戏台上《空城计》的城楼那样的假吧。而进了“鬼门关”,还有“黄泉路”、“望乡台”诸景点,只要不另收门票,尽可放心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