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管仲的富民政策
鲍叔牙灰溜溜地回到了齐国。
在路上,他在考虑一个问题:“在管子面前,我是不是很没有面子?”
最终他考虑明白了:“与管子相比,我根本就不该考虑面子的问题。”
所以,回到齐国,鲍叔牙直接去找齐桓公了。
“老师,别担心,咱们接着干,这次给你六百乘战车。”齐桓公怕老师不好意思,自己先开口了。
“主公啊,你知不知道,咱们错了。既然明知道管仲比咱们高明,为什么不听他的呢?再这样,只怕他就离开齐国了。听他的吧,别打了。”鲍叔牙是个实在人,知道错了他就会承认。
其实,齐桓公也在反思,他也觉得还是听管仲的比较好。
【伟大决策】
内阁会议。
“各位爱卿,我错了。”齐桓公上来直接认错,大家都吃了一惊,还没有国君这样爽快地认过错。
管仲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齐桓公上来就说“咱们接着跟鲁国干”。
“从今天开始,仲父全权处理国内国际事务,各位有什么事情,首先要报仲父。仲父认为他可以决定的,不用请示我。认为需要跟我商量的,随时来找我。散会,我要打猎去了。”齐桓公说完,转身走了。
就这么简单。
有的时候,历史就这么简单。
管仲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了。他制定了两个原则:一、稳定压倒一切;二、先富民,后强国。
我们来看看管仲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看过之后,不要不相信,不要以为管仲是美国总统,管仲就是管仲,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理。有人说中国重孔子而轻管仲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悲哀,也许事实上确实是这样。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国家怎么样才能和谐呢?怎么样才能稳定呢?管仲认为,分业管理是要点。他把老百姓分成四个类别:士、农、工、商。这四类人之间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因此他们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也容易使人见异思迁,导致社会混乱。
因此,管仲首先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让士、农、工、商四民互不杂处,各归所属,父子相袭,安居乐业。四民中,士、工、商三民居于国都,农民居于郊野。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家和高家各管五个乡。
国都中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这就是“三其国”。每级各设官长,各负其责,每年正月乡长向国君报告治理情况。对在郊野的农民,三十家为一邑,十邑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十县为一属。这就是“五其鄙”。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正月,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一套管理方法简称“分居”和“定业”。“分居”不是如今的夫妻分居,而是四业分居,好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定业”就是父业子承,促进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技术化。
这样的社会管理体系十分科学,成为其后各个朝代的范本。令人敬佩的是,这样的管理体系并不是户籍制,并不限制人口流动,更没有像后来的秦国那样搞成连坐,十分人性化,完全符合管仲以民为天的思想。
【其次,农业是根本】
那个年代是农业社会,农业被管仲放在绝对重要的第一位。管仲对于农业的论述十分高深,土地的成色、灌溉的构成等等绝对技术性的东西都说得清清楚楚,可见管仲是个怎样的通才。
管仲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土地的重要性,讲述农业的重要性。
管仲认为,历代统一天下的君主,其原因就是“国富而粟多”,而粮食来源于农业,因此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是非常重视粮食的。
“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地辟而国贫者,舟舆饰,台榭广也。”开辟土地是管仲始终强调的,而开辟了土地国家依然贫困,就是政府太奢侈了。
管仲研究农业的水准绝对是大学教授级别的,齐国有多少种土壤,什么土壤适合种什么样的作物,什么样的季节应该进行怎样的农业活动,多大的土地能够养活多少人等等,都说得清清楚楚。
【第三,减免农业税】
正因为农业的绝对重要性,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也被管仲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管仲认为,农业生产是要依靠天时的,每年的收成是固定的,但是打起仗来就会一下子需要很多粮食,这个时候农民就无法承受。因此,国家要有储备,还要少打仗。
管仲同时认为,国家的税收不能靠农业,因此,要减免农业税,政策上要向农业倾斜。天哪,这好像是温家宝总理的做法。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就是指根据土质的好坏美恶,也就是区分“陆、阜、陵、墐、井、田、畴”的不同情况,从而确定对土地征收赋税的多少。
具体的征收办法是这样的:“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下年十取一,岁饥不税。”这里不仅考虑到了土地的情况,而且考虑到了年景,两年征收一次,收成好的年份税率百分之三十,也就是年税率百分之十五。收成一般的百分之二十,收成不好的百分之十,灾年不征税。这样的税收可以说相当的低了。
那么,为什么两年征收一次呢?管仲曾经对齐桓公说过,如果年成不好而征税,农民交不起,就只能借高利贷。那么,改成两年一交,农民就有机会把上一年的余粮来交税,不用借高利贷。
多好的总理啊,处处都为人民着想。
【第四,包产到户】
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包产到户是当年刘少奇的发明。错了,这是管仲发明的。
我们来看看《管子·乘马第五》的原文:“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翻译一下,就是:包产到户,老百姓就会自己抓紧农事,就会知道季节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他们就能够晚睡早起,不知疲倦地辛勤耕作。不包产到户的坏处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发挥,得过且过,磨磨蹭蹭。如今,包产到户了,大家分成了,税率也是公开固定的,收成多就得到的多,百姓必然全力去耕作,兄弟父子都会互相督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