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海上丝路的要冲

南印度的马八儿、俱蓝在中古时代东西海路交通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元史》卷210《马八儿等国传》记载,“海外诸蕃国,惟马八儿与俱蓝足以纲领诸国,而俱蓝又为马八儿后障”。从俱蓝“阿不合大王城(注:应位于今波斯湾内。),水路得便风,约十五日可到”。因为南印度地处远东与西亚之间,成为东西往来的中转站。不阿里在马八儿任宰相时,凡元廷与波斯伊利汗国史臣往来路经其地时,他都“预为具舟筏,必济乃已”。(注:刘敏中:《不阿里神道碑铭》,《中庵集》卷4,第92册,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第302页。)

从地理上看,印度次大陆把印度洋分为东西两部分。但南印度在东西海路交通上的这种重要地位并非仅仅因为其地理位置位于东西之间。在蒸汽机发明之前,海舶远航的动力主要是风力。从中国东部沿海启程,主要依靠西北季风,而从南海返航则有赖于东南季风。故海舶多择每年仲冬从中国启航,而返航则多在春季。

上文提到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元使杨庭璧等出使俱蓝,“自泉州入海。三月份,抵僧伽耶山(今斯里兰卡)”,因风阻而转向马八儿登陆,打算沿陆路穿越印度南部赴俱蓝。中国东南沿海每年从12月份起北风劲吹,杨庭璧等出发约晚了一个月,所以未能抵达目的地俱蓝。上文汪大渊《岛夷志略》“万里石塘”条提到自泉州海外之岱屿门“挂四帆,乘风破浪,海上若飞。至西洋或百日之外”。(注:《岛夷志略》,第318页。)由此观之,马八儿和南印度诸地恰处于从中国赴西亚的一次季风动力航海的极限。来自于远东的船舶必在此处候风,等待印度洋东南季风,以继续向西航行。

葡萄牙人发现了绕过非洲从欧洲直航远东的航线后,虽然航海科学有很大进步,但以季风为主要动力这一点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未发生变化。葡萄牙人在东方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其中包括印度的果阿与我国的澳门。果阿与澳门之间长期维持着固定的关系。澳门与果阿的联系与宋元时代中国东部沿海与印度南部的往来有一定的可比性。这种往来除了葡属殖民地的因素之外,从季风航海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中国东南沿海与印度南部地区传统联系的继续。虽然季风航海的时代早已结束,果阿也早已不再为葡萄牙所有。但我希望1999年度澳门回归之后,澳门与果阿的联系能够进一步保持下去。中国东南沿海与印度南部的联系传统应当受到珍视。

[原文载《文化杂志》,第23期,澳门文化司署编辑出版,1997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