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的将军,进伐攻占了中山,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乐羊。乐羊死后,安葬在灵寿,这以后子孙就安家在这里。中山重新建国,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亡了中山,而乐氏的后代有个乐毅。乐毅贤能,爱好军事,赵国人推荐他。到武灵王时发生沙丘之乱,他就离开赵国去到魏国。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的变乱,使得齐国大败燕国,燕昭王怨恨齐国,不曾有一天忘记要报复齐国。燕国狭小,偏僻荒远,力量不能制服齐国,从此燕昭王卑屈自身,礼贤下士,首先对郭隗以礼相待,以便招徕贤人。乐毅在这时替魏昭王出使到燕国,燕王用客礼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然后委身成为臣子,燕昭王用他作亚卿,有很长时间。

正当这个时候,齐闵王强大,南下在重丘打败了楚国宰相唐繻,西向在观津挫伤了三晋,于是同三晋合击秦国,帮助赵国灭了中山,打败宋国,扩大土地一千多里。齐闵王同秦昭王争夺帝号以自重,不久又取消帝号重新称王。各诸侯国都想背弃秦国,归服齐国。齐闵王自满,百姓受不了。这时,燕昭王询问征伐齐国的事。乐毅回答说:“齐国有霸国的余业,地大人多,是不容易单独进攻它的。大王一定要攻打它的话,不如联合赵国和楚国、魏国。”燕昭王于是派乐毅跟赵惠文王订立盟约,另外派使臣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用攻打齐国的好处哄说秦国。各国苦于齐闵王的骄横残暴,都争着合纵,跟燕国一起攻打齐国。乐毅回国报告后,燕昭王出动全部军队,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印授给乐毅。乐毅从此总领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进攻齐国,在济西打败了齐军。各国撤兵回国,而燕军在乐毅率领下单独追击,一直到达临菑。齐闵王在济西失败后,逃跑了,困守在莒邑。乐毅单独留在齐国攻取土地,齐军都据城防守。乐毅攻入临菑以后,把齐国的宝贵财产和祭祀用的礼器掠夺殆尽,运到燕国。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到济水边慰劳军队,犒赏、宴请士兵,把昌国封赏给乐毅,称号是昌国君。这时燕昭王征收从齐国掳掠来的财物回去,派乐毅再率领军队去平定齐国没有投降的城邑。乐毅留在齐国攻取土地五年,攻下齐国七十多个城邑,都成为郡县隶属燕国,只有莒邑、即墨没有降服。正好燕昭王死了,儿子继位作燕惠王。燕惠王自从作太子时曾经对乐毅不满意,到登位后,齐国的田单听到这个消息,就在燕国施行反间计,说道:“齐国城邑没有降服的只有两个罢了。然而之所以不早拔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和燕国的新王有嫌隙,想把战争延续下去,并且让自己留在齐国,面向南而在齐国称王。齐国担心的,唯恐别的将军到来。”当时燕昭王本来已经怀疑乐毅,听到齐国挑拨离间的话,就派遣骑劫代替他统兵,召回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不怀好意派人代替自己,害怕被杀,就向西投降赵国。赵国把观津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尊重宠信乐毅而惊动了燕国和齐国。

齐将田单后来跟骑劫交战,果然设置谋诈欺骗燕军,终于在即墨城下打败了骑劫,又转战追逐燕军,向北追到黄河边,完全收复了齐国的城邑,从莒邑迎回齐襄王,进入临菑。

燕惠王后悔派遣骑劫代替乐毅,因此败军亡将,失去齐国;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又用乐毅并乘燕国的疲惫而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并且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国家委托给将军,将军替燕国打败齐国,报了先王的仇恨,天下没有谁不震动,寡人哪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好先王去世,寡人刚登位,左右的人耽误了寡人。寡人派遣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久日晒夜露在野外,因此调回将军暂且休息,谋划国事。将军误听别人的话,因而跟寡人有嫌隙,就放弃燕国归顺赵国。将军替自己打算那就行了,但又用什么报答先王是那样厚待将军的情意呢?”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说:

我无能,不能尊奉大王的命令,来顺从您的意愿,恐怕伤害先王的英明,有损您的道义,所以逃跑投奔赵国。现在您派人拿我的过错责备我,我恐怕您的侍从人员不能体察先王之所以畜养、宠幸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之所以奉事先王的心意,所以冒昧地用书信作答。我听说圣贤的君王不把俸禄私自给自己的亲信,那些功劳多的人就奖赏他们,那些才能相称的人就任用他们。所以考察才能以后授给官职的,是成功的君王;品评德行以后结交朋友的,是成就功名的士人。我私下观察先王的做法,表现出有高于当代君主的思想,所以借替魏国出使的机会,得以亲身到燕国受考察。承蒙先王错爱举拔了我,让我厕身于宾客之中,位于群臣之上,先王不和宗室长辈商议,就任命我做亚卿。我私下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奉命接受教诲,可以侥幸无罪,所以接受命令而不辞让。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深仇大恨,不计较国力轻重强弱,而要以向齐国报仇为己任。”我说:“那齐国,有霸国余留下来的基础,有取得过巨大胜利的遗存事业。兵器精练,战术娴习。大王如果要攻打它,一定要跟天下其他国家共同对付它。跟天下其他国家共同对付它,没有比联合赵国更为有利的了。而且淮北地区、宋国旧地,是楚国和魏国想要的地方,赵国如果答应联盟,并约定四国共同攻打它,齐国就可以彻底打败。”先王认为有道理,就准备好符节信物派我南下出使到赵国。我回国汇报后,就出兵攻打齐国。凭着上天的公道,先王的神灵,黄河以北土地上的兵士追随着先王都集中到济水岸上地区。济上的军队奉命追击齐军,把齐军打得大败。轻装精锐的士兵,长驱而入齐国的国都。齐王逃跑到莒城,仅仅只身幸免于难;而珠玉财宝、战车兵甲、珍贵礼器全部没收归入燕国。齐国的礼器陈设在宁台,大吕钟陈列在元英宫,原来属燕国的大鼎又回到了室,燕都蓟丘所种植的竹子是从齐国的汶水移植来的,自从五霸以来,功绩没有人能比得上先王的。先王心里感到满足,所以划分土地封赏我,使得我也能跟小国诸侯一样。我私下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奉承命令接受教导,可以侥幸无罪,因此接受使命而不推辞。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王,功业建立以后不废弃,所以留名青史;有远见的士人,名声取得以后不败坏,所以传扬后代。像先王报仇雪恨,平定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国,没收了八百年的积蓄,到了他长辞群臣的时候,遗留的政教没有衰败,执掌政权、担任职事的臣子,修明法令,安抚王孙,恩泽推广到普通百姓,这种功勋,都可以教育后代。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终局。从前伍子胥的进谏被吴王阖闾采纳,因而吴王远征到郢都;吴王夫差不以他的进谏为是,赐给他皮袋自杀,让他的尸体漂浮到江里。吴王夫差不醒悟他先前的意见可以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江而不后悔;伍子胥不能预见不同君主有不同器量,因此直到沉江之后阴魂还不散。避免身死,建立功勋,来证明先王的功业,是我的上策。遭受侮辱的议论,败坏先王的名誉,是我最害怕的事。面临不可估量的罪过,还用侥幸的心理谋求利益,这是按理不敢去做的事。我听说古时候的君子,断交以后彼此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以后,不为自己的名声辩白。我尽管不才,但也多次向君子领教过了。我担心侍从的人讨您亲近的说辞,不体察亲疏远近的行动,所以大胆呈上书信让您知道这件事,希望大王留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