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98章 新官上任
离开公司到医院给月瑶买饭、陪着她吃完之后。下午上班时候,李岩来到了公司总部天堂大厦的八楼,新公司的办公室就是在这里。不是整个八楼,只是一部分是属于天堂电影的办公场所。
新公司成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除了办公室的装修、招聘人工等,就是做着前期的工作。到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开始对外的工作,甚至没有高调的宣布公司正式开业。而李岩这个总经理,也才正式的走马上任。
张语蓉并不是让李岩做个光杆司令,他这个总经理,还是有几个兵的,不过认识的只有一个,财务主管江雪饮,就是在张语蓉家见过一次的那个表妹。在李岩正式过来之前,一切都是她负责。除了她之外,还有几个员工,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个名头,什么创意主管、市场主管、业务主管什么的。
当然,跟他这个总经理一样,都只是这个天堂电影投资公司的新子公司内部的架构,无论是叫主管、还是总监,都不是跟总部的行政级别对应。
对于李岩的到来。江雪饮召开了一次会议,向大家介绍了他这个总经理,互相认识一下,明确一下各自的职能。以后的工作,就是李岩来负责安排了。
李岩看着小猫三两只的公司,难怪说论起权力范围,还不如之前企划部的主管大。他们只是投资公司,只是负责审核项目、市场调研、确定投资、监管过程等,并不需要自己筹划拍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太多的人。
简单的会议结束之后,李岩独自在总经理办公室,大家都一一递交了他们的成果,更关于国内电影市场、关于类型电影、关于投资案例、关于制片人导演的评估……一堆的报告交到了他的面前。
看着这一堆的报告,李岩打开快速的浏览着,因为没事的时候,他时常会看电影,对于一些常识问题,还是有所了解。温倩怡来到公司业务部的时候,让他做助手开始的一个项目就是搞电影方面,虽然后来因为倩怡觉得收效太慢而中断,但她却给李岩灌输了不少的产业知识,他跟着也看了、了解了不少的东西。
现在的李岩看起这些内容来,并没有像在企划部一样完全不着调,不说精通的专家,至少也勉强算得上具有业内人士的常识。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他把所有的报告都认真的看了一遍,在看的时候。也结合着以前温倩怡的一些分析。
看完之后,他脑子里也已经有了一个项目,那就是当初温倩怡接触、评估过的一些项目,因为时间已经过去几个月了,那时候他们放弃了,对于那些制片人的联络,也就一一推辞了。现在想来,人家也不可能等着一个投资人,一些小制作的项目,应该已经通过其他投资立项、已经开始筹拍、甚至已经开始拍摄了。
但他最早接触的一个叫乔攀的著名制片的那个项目,应该还没有开始。一个是因为乔攀的那个项目投资较大,而他那时候拉拢到的合作伙伴,就本市楚逸文化这么一家。而楚逸文化也就是一个小公司的模样,并没有什么知名度,也没有大明星,只是签约了一些在校女生。没有找到大的投资人,他们应该还是立项不了。
连温倩怡也觉得那是有搞头的项目,李岩再结合现在其他人的各种分析报告,觉得那个项目还是有投资潜力的。
现在要确定的是,乔攀、楚逸还没有找到新的合作伙伴!楚逸文化规模不大,但乔攀却是一个有知名度的制片。在电影圈还是有他的人脉资源,要拉到投资,并不是难事。
确定之后,李岩上网搜索了一下那个项目,能找到的新闻寥寥,几乎都是同名不相关的,他又开始搜索乔攀的名字。
作为一个颇有名气的制片,乔攀的新闻、网页还是有不少的。李岩挑选着看了一些,才明白一个问题。乔攀虽然算是一个著名的制片人,但他担纲制片的影片,已经连续几部票房失败了!
在一般影迷的眼中,电影票房的失败,最直观的表现是主演明星的失败,是明星演了烂片、所以没号召力了;资深一点的影迷,会看到更多,比如说影片的失败,是因为演员表演太差、导演驾驭太差、还是编剧的故事太烂;而关注电影产业的资深影迷,更会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出影片除了质量、号召力外的其他因素,是发行公司不行、档期不行、宣传不够、还是投资太大等等。
但即便是最后一种半专业水准的分析,也不会关注到比较低调的幕后——制片。除非是一个大腕挂名的制片或监制,否则一般不会引起人的注意。
到了业内问责,全权负责的总制片,则是首要的。因为一个电影项目从拉投资开始,就考验着他的眼光、运作能力。无论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他都是有责任的。所以下一部,投资方未必相信你的能力了。
这跟好莱坞有点不同,好莱坞导演的权力和责任都是非常大,一般电影的导演还负责制片、监制、包括剧本。所以一部电影大卖了,导演凭着分红可以比拿千万美金片酬的大明星主演们赚得更多。甚至成为投资人、做老板也是常有的事情。比如凭着一部《星战系列》赚几十亿、可以吃一辈子的乔治卢卡斯;比如经典很多、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也非常有钱,而他们制片、导演的《夺宝奇兵》又参与投资,继续让他们大赚。
反之,一部A级大投资(至少过亿美金成本),如果非常扑街的话,主演明星会受到影响,但导演的影响更大,往往直接导致数年没人敢找你拍片。扑街亏死的大片每年都有,就是华人明星也有过,比如拼尖峰时刻系列前两集大红之后,成龙大投资的环球却亏大了,也让他在好莱坞沉寂了一段时间,到尖峰3才重新起来。而吴宇森导演,凭着变脸、碟中谍2的大卖,算是在A级片站稳脚,可是一部风语者的巨大扑街,直接连累电影公司总裁辞职、公司倒闭被并购。从那之后,很多很多年,好莱坞没人敢找他拍片,只能重新回来。
国内市场还在发展、规范过程,而大量外行热钱的涌入。也造就了一度有“钱多、人傻、速来”的局面。对于深受港片影响、或者看港片长大的一批导演、制片等从业人员,包括一些投资人,对于香港大明星,还是带着偶像情节的。所以,有的大腕,大家都明知道他早已经不是黄金期了,现在的市场号召力有限,但大家的印象只记得他们黄金期的经典之作。所以有的是看重他们的演技、有的是看重他们的知名度,有的只是为了炫耀——我拍过谁谁谁,我投资过谁谁谁。
反应到市场,他们累积的知名度。也有着广泛的人气和粉丝,但普通的粉丝其实不等于会花钱看电影的观众,曾经,他们是通过盗版录像带、VCD来认识的港星,现在他们对偶像的支持,也只是BT支持、迅雷支持。所以,即便非常大牌,也可能票房滑铁卢。有的粉丝会说,如果换其他人来演,票房可能要少一半。确实可能这样,但换一个演员,片酬可能只是他们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几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