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惊人的门诊量
午餐时间过后,亨氏综合医院的院长办公室久违的热闹了起来。
“布里斯特小姐呢?”
走进了约翰的办公室之后,托马斯稍稍有些意外的问道。
“回去了。”
起身走到了沙发旁边,约翰招呼着托马斯坐下笑道:“参观完医院,我就让她坐车回去了……奥斯勒教授呢?”
“呵呵,我在这儿。”
约翰话音刚刚一落,奥斯勒教授便满脸笑容的走了进来。
见到这位让人尊敬的内科医师,约翰连忙站起来又是一番寒暄,三人这才在沙发上纷纷落座。亨氏综合医院目前的三大巨头,总算是在时隔半年多之后又一次聚首了。
“唔,你的屋子似乎要冷一些。”
坐下之后奥斯勒紧了紧自己的白大褂,然后摇头笑道:“亨特拉尔先生恐怕还是第一次享受暖气吧?哈哈,现在我甚至都不愿意下班,因为一回去就必须要忍受夜里的寒冷,待遇比起住院的病人们可差多了。”
“放心,暖气肯定会有的!”
亲自给两人倒了一杯水,约翰笑眯眯地说道。
亨氏综合医院的情况比较特殊,几乎很少在美国国内招聘医师,基本上都来自于欧洲。即使这些人之中美国留学生比较多,终究也很少有纽约本地人,所以从一开始约翰就在医院附近买下了大片地皮,专门给他们建造所谓的公寓楼。像托马斯和奥斯勒这样的级别,约翰会给他们准备足够舒适的房子,暖气这东西当然早晚是要安上的。
奥斯勒当然明白约翰的意思,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和托马斯都还没有住上所谓的公寓,不过也都去现场看过即将完工的房子,说实话是非常满意的。至少对于一名内科学教授来说,这样的住所已经非常体面了。
看着满面笑容的托马斯和奥斯勒,约翰的心情十分愉快。
奥斯勒自不必说,这是未来的超级大神,几乎被美国人捧到了现代医学之父的位置上。虽然对于这个称号约翰本人并不是怎么认同,但是这位大牛引入德国人的教育模式,并且自行发展,把教学、科研和临床边全部结合起来,开创了美国人未来一百多年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了奥斯勒的加盟,再加上约翰本人超越时代的认知和庞大的资金支持,未来的亨氏医学院恐怕会比霍普金斯更胜一筹!
至于说托马斯的话,约翰同样非常看重。
这个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留下名字的外科医师,是最早跟随他的人,虽然个人的开创性极为有限,但是别忘了亨氏综合医院本来就有约翰在,也不需要霍尔斯特德那样的外科大牛,只需要能够严格遵照他外科理念实施的人就足够了。而托马斯自然是最佳的人选,因为他现在已经毫无保留的完全接受了约翰的外科理念,而且还有着相当出色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
亨氏综合医院的院长职位,就是约翰给托马斯准备的。
不过在看了手下两员大将几眼之后,约翰却突然开口问道:“托马斯,凯利先生有没有和你联系过,说他大概什么时候回来?”
“刚刚发过电报,这个月底启程回国。”
眨了眨眼睛,托马斯笑得很是开心,点头道:“而且还有三名年轻的妇产科医师会和他一起回纽约,妇产科楼的各项设备这个月就能全部到位,十二名护士也快要完成培训了!”
霍华德·凯利在欧洲逗留的时间,比约翰预期的可长得多,不过对于这额外的时间和金钱花销约翰却没有任何的意见,反而对此极为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在欧洲停留的这段时间里,凯利已经帮亨氏综合医院挖来了三名妇产科医师,两个美国留学生和一个德国人,而且在输血、妇产科方面凯利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可以说一回来就是一支成熟的妇产科团队!
这样的好事儿,托马斯怎能不乐?
“那就好,那就好。”
听了托马斯的回答之后,约翰异常满意的点了点头。
外科不必多说,约翰有信心这里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之一;内科有了奥斯勒的主持,只要未来持续引进一些留欧的医师就能迅速发展起来;妇产科有了凯利和三名年轻医师,框架就算是搭起来了,约翰再出点儿力的话一两年就能崛起!
基础的四大科室里面,剩下的就只有儿科了。
不过儿科约翰就只能碰运气了,因为除了大学时代的课程和短时间的轮转之外,这个专业他了解的很少。反而是妇产科他还略略有些把握,毕竟这年头最重要的就是生孩子,而顺产的重点是消毒和卫生,剖腹产的话也是外科,约翰好歹也曾经在妇产科轮转过……
讲了一下自己对妇产科楼的安排之后,托马斯的情绪很明显兴奋了起来,接着说道:“知道吗约翰,我们医院现在的门诊量已经稳定在四百人左右了!”
“什么?四百人?!”
即使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约翰也忍不住心中一惊!
四百人的门诊量,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要放在一百年后的中国,四百人的门诊量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县医院的水平,这个数字放在1889年的纽约,足以让约翰·亨特拉尔先生吓一跳了!
这个数字,真心很了不得!
别看后世京城随便一家三甲医院日门诊量都有几千人,最夸张的甚至可能上万,其他各大城市的大医院门诊量也都有数千人,但是别忘了,那是因为中国的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的缘故。少部分的城市和少部分医院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造成一旦患了大病病人们就只能去这些医院治疗。
但是在这个时代,就是完全两个概念了。
别看现在的纽约人口远超后世一个县城的人口,但是这个时代也有它独有的特点。举个不恰当的例子,1889年的纽约有点儿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城市,大量的移民就像农民工一样蜂拥而至,而他们除了少部分人之外,大多为了温饱而奔波,基本上是看不起病的。而真正有钱看得起病的人,也很少会去医院,更多的是请医师来家里诊治。
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达到了四百人的门诊量!
看着约翰一副惊诧的样子,奥斯勒和托马斯两人相视一笑,心中同时升起了一种叫做满足的情绪。
谁都知道,这四百人来的有多么不容易!
当初亨特拉尔先生如同神来之笔的药物半价策略,让亨氏综合医院的门诊量瞬间破百,然后一口气冲到了两百人的水平线上。之后虽然半价取消了,但是因为医院的名气已经打响,而且医院的环境很对那些中产阶级和部分富人的胃口,再加上阑尾切除术的技术独步全国,让医院的门诊量一直稳定在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