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 XY的作品梳理

“这是一个问题吗?这明明是人家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不相信嘛!用得着这么煞有介事的吗?”听了肖思齐的话,不少现场记者都在心里翻了个白眼。不过肖思齐故意把那位提问记者的话当做一个问题来接过话头,肯定是有话要说,现场倒是没有人出声打断他。

“XY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我的个人第四张专辑中。”肖思齐道,“其中《最美》和《想你的夜》两首歌,是我和XY的联合创作。这两首歌的词曲作者,是我和XY的联合署名。那张专辑发行是在十五年前,那个时候,肖遥四岁多!”

“你的意思是说,肖遥四岁多就会作词作曲,能写歌了吗?”又一位记者站起来发问道。

“那个时候还算不上。”肖思齐摇了摇头道。

“那为什么这两首歌会署上肖遥的名字?”那位提问的记者接着问道,“既然你们说XY就是肖遥,那么署名XY也就是署名肖遥了,我可以这么说吧?”

“当然可以。”肖思齐点了点头,接着道,“肖遥从三岁多的时候开始跟我学音乐学弹琴。四岁多的时候,已经可以演奏出完整的曲子了。那两首歌中,分别有两小段旋律是肖遥在边弹琴边和我聊天的时候随意弹出来的。我觉得那两段旋律很好听,就分别把它们加工拓展成了一首歌。虽然其中有一小部分旋律是来自于肖遥,但肖遥也是为歌曲做出了贡献的,我当然可以署上他的名字。”

“那是曲子方面,那词作者呢?为什么也有肖遥的名字?”记者继续问道。

会弹琴的小孩子随便弹着玩的时候忽然弹出一段很好听的旋律来,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可能,肖思齐这么说倒也解释得通,但是歌词可不是随便玩就能玩出来的,四岁多的小孩子,会不会写那些字,懂不懂那些语句的意思都不一定呢!

“那是因为在创作歌词的时候,我是以我和肖遥的聊天内容为基础修改加工来的。”肖思齐道,“在歌词部分,肖遥也给了我灵感和想法,对这两首歌也都有所贡献,所以我认为在词作者上加上他的名字也没有什么不妥!”

“原来并不是真正的创作词曲,而是聊天给了一些灵感,随便弹出了几段旋律,真正写歌的事情,还是肖思齐自己来的。不过肖思齐要在词曲作者里加上肖遥的名字,也并不是说不过去。”不少记者在心里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肖思齐的说法。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肖遥的名字,而是弄出XY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来呢?”另一位记者站起提问道。

“因为当时肖遥的年纪太小,又是我的儿子。”肖思齐道,“如果直接写他的本名,肯定会引起媒体很大的反应。我做为身处娱乐圈的歌手,很清楚届时将会面对什么样的一个局面。别说肖遥那个时候确实是不会作词作曲的,我不想一个四岁的孩子天天被媒体盯着,影响他的童年生活,所以就想出了用艺名的这么一个办法。至于XY这个名字,是肖遥自己取的,用的是自己名字拼音的首字母,我觉得并不奇怪啊。”

“好吧,就算我们接受你的这个说法,”之前提问过的一位记者再次站起问道,“可是,我记得你的第四张专辑发行之后的第二年就有XY单独完成的音乐作品出现了。四岁多的肖遥还不会作词作曲,只是给了你写歌的灵感,那他五岁多的时候就能独立创作了?这可能吗?”

“为什么不可能?”肖思齐道,“他当年在《爸爸去哪儿》的那个节目中的表现大家也都是看到了的,有人叫他天才,有人叫他妖孽,他和一般的小孩本来就很不同。”

“可那是做节目,有人说那是节目组事先设计好的。”又有记者开口道。

“就算是节目组设计好的,普通的五岁孩子能配合节目组那样演?”肖思齐反驳道,“何况当年节目播出后,因为肖遥的表现太过让人吃惊,已经有很多媒体记者去当年节目拍摄地点验证过那些在节目中出现过的村民、店家、摊主的真实身份,没有一个人是节目组找人演的。他们也向那些人求证过,早就已经证实了肖遥的表现都是真实的。”

“可肖遥在节目中的表现,也只说明他比别的小孩成熟得早,并不能证明他那时就有能创作出XY名下那些音乐作品的能力。”还是之前提问的那位记者道。

“你怎么知道他当时没有那个创作能力?”肖思齐道,“从肖遥给我启发创作出了那两首歌,我发现了他在音乐上面的天赋后,我就已经开始教他如何作曲了。肖遥的学习能力,相信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他从小到大的学习成绩都是摆在那里的。小学的成绩就不说了,中考年级第一,高一进奥数国家集训队,高考燕京市立刻状元,这些东西都是有据可查,做不了假的。他在节目里能仅用一个多小时学会拉二胡,为什么不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学会作曲?”

“可是,学习和创作还是不一样的,不代表学习能力强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品,两者没有必然联系,”那位记者道,“这在逻辑上并不成立。”

学校里的学习成绩的确都是有据可查,做不了假的。在肖遥拿到高考状元时,为了解开一些人对肖遥这位娱乐圈星二代能拿到高考状元的疑惑,已经有媒体全面报道过肖遥学生时期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了。那些成绩都是经过了验证的,肖遥的确从小就是一位学习能力强出普通人许多的超级学霸。

“那就给你们说一点儿符合逻辑的理由!”肖思齐道,“我儿子的作品,我是最熟悉的。肖遥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是《故乡的原风景》。这是一首纯音乐作品,还是一首专门的陶笛曲。这首曲子可是被华夏陶笛大师曹仲云先生看中并买走做为电影配乐的。大家应该知道曹仲云先生在纯音乐、影视配乐还有陶笛音乐方面的地位,如果这首曲子是别人所做,谁会甘心为了一点钱财而错过被曹先生赏识的机会?”

“如果是你,或者是曹先生本人呢?难道也不会吗?”有位记者不服气的道,“我知道你和曹先生本来就是很好的朋友,《歌手》还来给你助阵伴奏过。曹先生本来也是创作纯音乐和陶笛曲的大师。”

“那我就只有请你回去好好做做功课了。”肖思齐无语的摇了摇头道,“我和曹先生是在当年那期《天天向上》的节目才认识的,曹先生因为要通过我找XY购买那首曲子的版权才会和我有进一步的联系,我们的友谊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一点,在圈里根本就不是秘密,你也可以找曹先生本人求证。如果那首曲子是曹先生所做,那他当时还会为了手上那个电影的配乐而焦头烂额吗?他把自己的曲子放到我儿子名下,再回过头来通过我来买?到底是谁没有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