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三皇五帝的事,是远古时代的事。

究竟遥远到什么程度,可能是距今为止的几千年前,也可能是几万年以前。根据今天考古学得到的证据,炎帝和黄帝所对应的仰韶文化和庙底沟文化遗址距今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也就是说,炎黄二帝距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而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所对应的伏羲、女娲的三皇时期也已经有八千年到上万年的历史了。因此,三皇五帝所经过的时间至少要在五千年之间。

关于三皇五帝留给我们的记忆不多,一些古代的典籍零散地给我们留下了诸如盘古氏开天辟地、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八卦开天、结绳记事、有巢氏学鸟筑巢、神农氏品草药、献五谷、轩辕氏做车制舟、垂衣治天下、嫘祖养蚕抽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蚩尤冶金、炎帝黄帝阪泉大战、黄帝蚩尤涿鹿大战、颛顼绝地天通、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尧天舜日、大禹治水等等三十几个能够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的神话和传说。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带给了我浓厚的兴趣,通过对他们的深思和追索,我发现这些神话和传说看似很独立,但相互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正是它们,一步一步地揭示出了我们的祖先创世纪的艰辛过程,也同时反映出了祖先们面对地震、火山、洪水、旱灾等等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典籍给我们献上了西王母、金字塔、龙伯大人国、玉皇大帝、四大天王、九天玄女、旱神女魃、黑白无常、女巫男觋、曼珠沙华等等或神或仙的记载。这些记载,或隐或现地穿插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中间,给那个时代增加了很多的神秘色彩。

写作这部小说,首先是一个广泛涉猎的过程。因为,你只有知道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谛,找到其中的关联。为此,我曾经花费三年的时间自驾车走三万公里的路程,到和三皇五帝有联系的古迹之处去考察。我不是考古学家,却尝试着去走古人走过的路。在路途中所购买的书籍和所得到的东西也太多了,但是,这部小说基本上反映了我对三皇五帝时代的看法,可是在这里献给大家的也只能是一个端倪而不是全部。因为,小说不是历史。我只有用小说的形式才能用比较连贯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人类在这上万年中间所创造的主要事迹。只有小说,能让那些不可能见面的人物见面,只有小说,能让那些没有关系的人有了关系,也只有小说,让那些远古时代的人有了现代人一样的生死离合、喜怒哀乐。其实,古人和现代人一样,观念、性格、感情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写作这部小说,又是一个去粗取精、抽丝拨茧的过程。对于三皇五帝时代的那些神话和传说,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三皇五帝时代有太多的谜。涿鹿大战就是一个谜,说那是外星球的人类来到了地球上而和地球上的人发生的一场战役。因为这些人通过对蚩尤神话的研究发现,蚩尤一方所使用的武器在那个时代是人类所不可能创造出来的,那基本上就是一条宇宙飞船。这种观点随着考古学的深入和考古成果的一次又一次突破,而渐渐地占了下风。另一种观点就是,三皇五帝时代的神话就是“人话”。只不过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这样的经典神话有些太不可思议了而已。但是随着考古发掘的一步步展开,早晚有破解这些谜底的那一天。我要说,那一天也确实在一步步地走近了。因为现在的考古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独立的考古学,人类的古代还没有国家,单独的国家考古恐怕永远也接近不了历史的真实,只有地球上各个国家的考古联合起来,才能一步步地走进令人迷茫的远古社会。当我们走进有古代文明的那些国家时,人们已经发现了影响古代人类的一个重大自然事件,那就是《圣经》、《佛经》里以及中国伏羲女娲神话里的一场灭绝人类的大洪水,正是这场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洪水,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人可能不是人类的第一批,可能是第二批也可能是第三、第四批人了。而那些现在人类所解不开的谜底,就是洪水以前的人类所创造的奇迹。

我相信这样一句话:神话就是古代的科学。而传说就是远古时代的历史!我所说的去粗取精、抽丝拨茧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思维和现代的科学去分析三皇五帝时代所发生的那些事,去将神话和传说还原,还原成我们的祖先是怎样一步一步去创造历史的。

值得一提的是:古籍给我们的神话和传说都是古文,现在能看懂古文的人越来越少了,因此此部书采取了白话文的形式,既然是白话,自然就少了很多古人的气息。还有就是古人大部分是用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的,可是懂得肢体语言的人也不多,而且最初创作此书本来是想写成剧本的,因此采用了剧本小说的写法。那么,现代语言用的就多了点。希望读者勿怪!

这是我第一次写作,初学创作的我虽然有一种勇气,可是对自己文学的水平不是很自信。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得到了众多的鼓励和支持。首先感谢新浪给了我一个文化平台,让我能经常面对读者,得到很多提醒和纠正。我和枕石漱流(秦简)先生未曾蒙面却给我写过两次序言。也得到过哲夫先生(中国环保作家第一人)、汪付芝女士(《黄土女女》作者)、卢苏宁先生(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畅销书作家)、徐鸿儒先生(中国美协会员)、杨泽柱先生(中国广播电台记者)、杨爱君先生(北国网记者)、王镇宇先生(中国酒文化副会长)、王向东先生(《在毛泽东身边》的作者)以及朴文成、臧志华、王军、孟军等我的好友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也感谢我的父母和妻子王华,一直站在我的身后鼓励我不断地往前走。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父亲巴图(蒙古名)是最先支持我写作的人,可是他老人家却最终没有能看见这本书的出版,这也成了我写作此书的一大遗憾!

最后,感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让此书得以面世!

辛中正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