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山长水远 做别人情感的倾听者与思考者

唐代许浑诗云:“山长水远步步愁。”听了一个人说了一个晚上她的心路历程和婚恋故事后,我能想到可以将之概括的就是成语“山长水远”,比喻其道路的遥远艰难。

我本来想做一个调解者,但是听着听着我发觉我最好做一个倾听者和思考者。也许这才是对别人情感的理性对待方式,因为我不可能代替别人作选择。虽然我也不知道她所说的是否只从自己出发,是否客观。

我看到她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人太累了,8年的失败婚姻让所有东西都在她的脸上体现了出来,她的面容不像20多岁的,她的言谈也不像20多岁的。不过她的不断向外寻找的计划倒像20多岁的。无论是她的面容还是心灵都留下了某种沧桑的痕迹。她很坚强,有几次想哭又忍住不哭,但也很压抑孤独。

她不像我,因为她不够平静,稳不住自己,所以只能封闭,以封闭来锁住自己,不让它飘走;她的所有坚强其实都源于自我封闭,而不是自我树立。因为自我封闭的内心是黑暗的,所以工作后遇到一点光明的机会就会拼命往前奔跑。正因为自我封闭,到了第八年实在忍受不住,她才告诉双方家长,使得大家缺乏心理缓冲期,一下子接受不了。

而自我树立的心灵就像一棵树,顶天立地,开放通脱,接受阳光雨露,也接受狂风暴雨;接受自然爱抚,也接受人掰虫蛀。这一切对于自我树立的心灵都不算什么,它知道这是一种成长的必然经历,无论如何,都会长成一棵大树。

我的建议是问题不一定都要解决,而是让她知道自己也有问题,要自我反思,寻找回那个平静、真实、通脱的真我;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要忠实于内在的声音;不要怨恨,而要放开自己,把心放在一个更宽阔的地方,才能得到大自在。其实很多事情,都需要快刀斩乱麻,回到根源,直指本心。

她说到父母不幸福的婚姻,也说到母亲对妹妹的偏心,这其实都是其心理根源。对于前者,我无话可说,因为已经过去。对于后者,我倒是别有一番见解。当然,过于偏心就意味着冷漠。我小时候也感觉父母偏心我弟弟,但是年纪渐长,我反而觉得这种偏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成长的机会,对我有好处。因为小的是弱者,大的关心弱者,让一下小的是很正常的;我也是做大哥的,我觉得偏心,反而培养了我的责任感和包容心;更重要的是,做大的以后可能要支撑一个家,所以必须做得更好。我现在是副教授博士后了,而只读了中专的弟弟,现在也被聘为工程师。我并不是小看我弟弟,而是说大哥大姐要做好自己。

正因为这样一种心态,她感觉自己缺乏爱,所以虽然不太喜欢她先生,但是被“你不喜欢我,我一定要把你追到手”的征服欲所蒙蔽,她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出口,所以不到20岁就结婚生子。太早结婚了,没有成熟的机会,没有深爱和理解就做人妻子和母亲,的确不太好。他们的结合其实不是出于有思考的爱,而是冲动居多,是外在的吸引,而非内在的自我支撑和爱的支撑。爱人之间不成熟,婚姻也就很难成熟。

其实,我觉得如果她还在乎另一个人的话,那么她的爱并没有丢失,只不过是蒙上了尘埃。因为你憎他,骂他,听到他讲话就烦,就是因为你心里面有他。这一种在乎使得你并没有忘记他,反而记住他。即使你憎他一世,你反而记住他一世,这其实就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如果你将这一层尘埃抹去,你会发觉你的爱是这么真切,清晰。但是她说已经没有这一种在乎的感觉了,觉得很漠然。如果这样,他们的确到了分手的边缘,因为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是冷漠。她说感觉不对劲,所以有时也会思考,甚至持续几个小时的思考。

我虽然觉得婚姻的感觉重要,但婚姻不全是依靠爱的感觉,要维持的话需要责任和包容。因为爱是一种感觉,但是感觉是靠不住的、短暂的,所以需要理性,需要双方的苦心经营和坚持。感觉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理解是为了更好地去感觉。爱是一种过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婚恋中,感情问题可以用理性来控制,但是感情问题最终靠感情解决。爱最终是一种生活,她其实没有怎么经历这种爱的生活,因为她只是结婚了,生了小孩了,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养育小孩,需要和丈夫磨合,和家公家婆相处,需要将爱情婚姻打造成一种生活,一种和谐的生活,一种琐碎但是温馨的生活。

回到根本,“你丈夫是否尽了丈夫的责任、父亲的责任?你是否尽了妻子、母亲、儿媳的责任?离婚的理由是否充分合理?双方是否没有爱了?自己是否明白需要什么?你是否受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影响?假如不离婚,双方是否要改变什么?双方如何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痛苦是因为冲动,因为不成熟,因为长期压抑,还是因为的确已经漠然?你觉得别人对你不好,这是否完全属实?你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是什么?你有什么?你做了什么?你需要什么?你需要改变什么?’”其实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个人当初选择了结婚,要为婚姻负责;现在选择离婚,也要为此负责,并且反思婚姻,反思自己。

她的享乐主义除了因为年轻,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从小就没有被宠爱的感觉。所以无论在老家还是婆家,她都觉得不幸福不开心,结婚了也如此感觉。除了自己快乐,谁还能够给她快乐,她只相信自己亦同此理。这就是其心理根源。她只有在工作的城市,因为自我实现才找到了一点安全感。但是她内心总是对外在的世界和别人充满了戒备心。

我问是否对我也有戒备,她说有,这也是初次见面的人之常情。也许是我的倾听态度,也许是她从我的眼睛里看不出恶意,她的腰板并没有挺得很直,也就是说戒备心不是太强。

再回到根本,也许她从小独立惯了,她的内心里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是一个独立的、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能够给自己以精神的配合或引领,但是她的丈夫是个依赖型的人。其家里有钱,父母强势,从小生长环境如此,没有办法。不过,按照普通的标准,一个男人能够有自己的工作,能够顾家就是好男人了;如果都没有,那就不好。即使他都有,但是婚恋的问题不是自己好就是好,而是需要被对方看好才是好。我忽然想到杨澜的一句话:“好男人不是遇上的,而是爱出来的。”你不能老是抱怨,而要理解,爱不是改造,爱是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