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育表现(第2/3页)
教育福利
西迪基和同事们强调,“以高福利著称的国家”阅读得分很高,而且阅读能力的不平等程度很低。我们在第12章考察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时,将再次探讨这一话题。
收入不平等对教育表现还会造成哪些影响呢?不平等会影响到家庭生活及家庭成员间关系的质量。早在正式教育开始之前,幼儿时期经历的社会不平等就已经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如今我们已经相当了解幼年经历对于日后成长的重要性了:人们在出生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学习,生命的最初几年对于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孩子成长的环境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幼年时期的学习过程。英国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就3岁儿童的受教育水平而言,出身于社会地位较低家庭者已经比家庭条件更优越者落后了一年之多。
对于幼年时期的学习过程而言,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社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婴幼儿需要身处体贴、热情的环境中;他们需要与成人说话、互动,并感受到爱意;他们还需要玩耍、交流和探索世界的机会;在安全范围之内,他们的行动需要受到鼓励,而非限制或是惩罚。如果父母或是照顾孩子的其他人受制于贫穷、压力或是孤立无援,他们就难以为婴幼儿提供这样的环境。
在第4章中,我们揭示了在较不平等的社会中,社会关系的质量普遍较低;在第5章和第6章中,我们揭示了不平等与穷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吸毒等问题之间的关联。接下来再思考等级制更为严重、信任程度更低等问题会对亲密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就算不上太大的跳跃了。家庭冲突与暴力、父母患有心理疾病、缺乏时间和资源,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和亚当·莱文(Adam Levine)进行的一项分析展现了此类压力会导致的结果。他们的研究表明,收入不平等加剧最为迅速的美国各县,离婚率上升幅度也最大。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会经历更多次家庭冲突和波动,更有可能亲历家暴行为,并且更有可能生活在拥挤、嘈杂、质量不达标的住房里;也就是说,家庭环境的质量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父母看待贫穷的态度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有证据表明,有些家庭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表现得更为坚韧,有些父母则变得更为苛刻和冷漠,甚至对孩子疏忽大意或是拳脚相向。我们需要再一次着重指出,这些家庭关系和养育子女方面的困难并不限于穷人。社会学家安妮特·拉罗(Annette Lareau)描述了美国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穷困家庭在养育子女方面的差异:关键的差异体现在家庭生活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以及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等方面。“英国千禧一代研究”是一项针对出生于2000和2001年的儿童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我们发现,与社会地位最高家庭的母亲相比,即使是社会地位第二高家庭的母亲也感到自己能力不足,与子女关系较差。
社会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家庭承受的压力,并为孩子幼年时期的成长提供支持。从人生的初期开始,有些国家便通过带薪产假等方式,更好地帮助母亲陪伴在婴儿身边。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政策交流中心”关于带薪产假长度的数据显示,更为平等的社会提供的带薪产假时间也更长。
瑞典在产假(可以由父亲和母亲分享)期间会发放相当于80%工资的补贴,直到孩子年满18个月为止;随后的三个月将发放一笔固定金额的补贴;再往后的三个月则是无薪产假。挪威的方案则是,产假(父母可以分享)长度为一年,补贴额相当于工资的80%;或是产假长度为42周,补贴额相当于全额工资。相较之下,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产假均不含有法定福利:在澳大利亚,父母可以休为期一年的无薪产假,在美国则是12周。
除了产假外,能够改善幼儿生活质量的方式还包括:提供家庭津贴、赋税优惠、福利住房、医疗保障、改善工作/生活平衡的项目,监督儿童抚养费的支付,以及最为重要的,提供高质量的幼年教育。幼年教育项目有助于促进身体、认知、社交以及情绪等方面能力的开发,可以改变日后生活的轨迹;成本—收益分析也显示,这些项目能够带来高额回报。试验表明,出身于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孩子,如果接受了高质量的幼年教育,日后接受补救教育和误入犯罪歧途的可能性都较低,成年后的收入也会更高。这些收益意味着政府的投入将获得可观的回报。
学习机会的不平等
我们已经展示了不平等是如何影响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进而不利于儿童成长的。此外,有证据足以表明,不平等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卡拉·霍夫(Karla Hoff)和普里扬卡·潘迪(Priyanka Pandey)于2004年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试验结果。他们从遍布印度全国的各个农村选出了一批11至12岁的儿童,其中高种姓和低种姓的各有321名,并为他们布置了解开迷宫问题的任务。一开始,这些男孩在解谜时并没有在意彼此的种姓,结果低种姓的孩子表现要稍好于高种姓的孩子。
接下来研究人员重复了这项试验,但这一次每名男孩都被要求公开表明自己的姓名、来自于哪个村庄、父亲及祖父的姓名,以及自己的种姓。随后,男孩们开始解谜。这一次的结果体现出了高低种姓之间的巨大差距,低种姓男孩的表现大幅下滑(见图表8.5)。
这一结果惊人地证明了,我们如何看待别人评判自己的眼光,将显著地影响我们在一项教育任务中的表现和行为。当我们感到自卑时,我们的能力也会减弱。
图表8.5:种姓身份对于印度学生表现的影响。
对美国的黑人与白人高中生进行的试验证明了同样的结果,其中最令人信服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克劳德·斯蒂尔(Claude Steele)和纽约大学心理学家乔舒亚·阿伦森(Joshua Aronson)进行的试验。他们用研究生入选考试的标准化试卷来考察试验参与者。在第一种情况下,学生们被告知这项测试旨在考察他们的能力;在第二种情况下,学生们被告知这项测试并非要考察他们的能力。两种情况下白人学生的表现是相同的,但黑人学生在第一种情况下的表现要糟糕得多。斯蒂尔和阿伦森将这一现象称为“脸谱化造成的威胁”。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既可以体现为性别差异,也可以体现为种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