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问题找答案

一次,洞山良价禅师来到渤潭,看到寺里一位法师在渤潭边上向来往的行人说法,便也驻足聆听。只听得这位法师说:“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

洞山禅师觉得他没有引经据典,就这么任意言语,于是上前说道:

“我不问你佛界和道界,我只问您刚才说的佛界、道界是什么人?”

这位法师是寺院里很重要的执事,人称初首座。初首座闻言,默然不语。

洞山禅师追问:“你为什么不快说呢?”

初首座不甘示弱:“说快了,就无所得。”

洞山禅师驳斥道:“你连说都没有说,还谈什么快了就无所得。”

初首座仍然默默不语。

洞山良价禅师知道遇到对手了,随即改用较为缓和的语气说:

“佛与道都只是名词而已,你为什么不引证教义说法呢?说佛也好,说道也好,你引证教义来说不是很好吗?”

初首座也感觉时机到来,迫不及待地道:

“你所谓的教义是怎么样说的啊?”

洞山禅师拍掌大笑:

“得意忘言!”

禅者与禅者机锋相对,有时听起来不知两人说些什么,好像驴唇不对马嘴;但当事者在他们心应心的感受里,实在是至理在焉。

如洞山禅师要初首座快说,初首座沉默以对;初首座反问教义是怎么说的,洞山禅师说得意忘言。忘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禅。这二人所进行的乃是不答之答。

所谓不答之答,就是答案与问题没有关系,却回答了对方。禅是需要悟的,说禅者若是将一切言明,听者便没了悟的机会,即使明白了些许禅理,一样是禅的门外汉。只有根据言说者的只言片语,经过自己的整理、体悟,发现那道理,才是真正的禅。

初首座和洞山禅师都是佛道高人,自然明白彼此的意思,因此外人看来的驴唇不对马嘴,在当事人眼中,却是至理禅机。

要让自己有所进境,需要具备的就是解读答案的能力。

有的问题是有固定答案的,有的则没有。有的问题找到答案后会对我们有所帮助,有的则无须寻找答案,只要知道那问题是什么,这问题为什么存在就足够了。如果一味沉溺于问题当中,反而会适得其反。就像一个人心情不好,可能是因为遇到了烦恼,也可能只是正常的情绪波动。若是一味追寻答案,有时不仅答案不可得,反而会让对方觉得更加厌烦。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不答之答了。看到对方情绪不好,就去关心他、爱护他,给他好心情。这样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答案是因为问题而存在的,但并不是只为问题而存在。问题是需要答案的,但那答案未必就要一定跟问题相关。只有跳出问题看问题,而不是沿着问题找答案,才能让自己、让身边的人快乐起来。如果一味沉溺于问题,则是给自己划定了牢笼,反而被问题所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