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如说,说不如做

释迦牟尼身为太子时聪慧过人,孔武有力,并完成了语言、文学、哲学、数学等诸多学科的学习,且成绩优异。然而他为了追求人生至理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继承人的身份,冲出五欲享乐的牢笼,出家参学,甚而曾赴雪山历六年苦行。

当释迦牟尼发现当时印度所盛行的苦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时,遂下山于菩提树下立下誓愿:若不悟道不起于座。七日后终于悟道成佛。

成佛后,释迦牟尼亦非自图清宁,而是悲悯于生老病死苦海、贪嗔痴三毒和陷于邪知邪见迷雾之中的芸芸众生。他不辞艰辛游化五印,广泛接触、点化社会各阶层人士。

释迦牟尼不仅以言教弟子们,还以身教说法,如他曾服侍生病的比丘,帮眼盲比丘穿针,为弟子裁衣,还曾向小比丘忏摩(意思是说请你容恕我)……

有一次,释迦牟尼看见地上不是很干净,便拿起扫帚,准备清扫。这时,舍利子大目犍和大迦叶阿难陀等都闻讯赶了过来,看到师父亲自扫地,也都纷纷效仿,加入其中。扫完后,佛祖和众弟子一起来到食堂,坐了下来。佛祖开释说:“其实,扫地至少有五个好处,一是让自己心更清净,二是让他人心更清净,三是方便大家,四是养成劳动的习惯,五是培养良好的品德。”

看不如说,说不如做。但同时,做比说难,说又比看难。人们常会舍弃艰难而取那容易的,因此世上多是袖手的看客和多嘴的饶舌者,少有做事的人。

佛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众弟子,要做就做那做事者,不做看客和饶舌者。多做事不仅可以积累生活经验、获得更多的动手能力,也能让一个人沉下心来,努力去实现自我。如果终日只是看别人做事,之后在旁边指指点点,只会成为一个嘴上明白,但毫无动手之力的人。这样的人,说得天花乱坠,却无半点用处,总会被这个世界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