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2.有道德没文明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事实,来慢慢体会一下张勋在北洋系的地位。

张勋在守卫南京的时候,就已经被升为从一品的武官了,因为当时清朝没有办法,谁还效忠于它,谁还能替它打仗,它就赶紧升谁的官。张勋不是北洋嫡系,手底下不光没有多少兵力,连一个镇和一个协也没有,只有一些旧式的巡防营,后来他在北洋军里打了南京守卫战,这才一战成名,地位提高了一点。

张勋是一个比较一根筋的人,他守在了徐州之后,发现他的主子袁世凯对待朝廷的态度有点不对劲。一开始他还在那儿又是反对议和又是通电抗议,后来袁世凯跟他说,张勋你别闹了,我根本就没想要效忠清廷,你在徐州老实待着,到时候我肯定会封你的官,只要你听我的,我就给你好处,张勋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袁世凯不是想要效忠清廷到底的。紧接着就是辛亥革命之后,段祺瑞在前线率领46位北洋军将领集体通电,要求清帝退位,然后就是袁世凯进宫逼宫。张勋也跟所有人一样,通电共和,并接受了“定武上将军”的封赏。所有跟随袁世凯的人都得到了封赏,有人被封了将军,有人被封了上将。所有新建立的王朝,第一件要做的事都是封赏,这是大多数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惜,亲自参与了袁世凯复辟的张勋,并没有学会这个道理,他后来自己复辟的时候闹了很多的笑话,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袁世凯复辟之后,张勋就乖乖地在徐州待着了。最可笑的是,袁世凯还把张勋封为安徽督军。按理说,安徽督军应该待在安徽,张勋为什么没有去安徽呢?因为光封官是没有用的,实力也很重要,你手底下好歹得有一个镇,或者至少得有一个协,民国之后就叫一个师和一个旅了。当时的每一个督军最起码还得兼一个师长的头衔,因为民国以后,大家都失去了法统,失去了过去的三纲五常等,一时间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管理自己的势力范围,所有督军必须自己就是师长,才能镇住自己管辖的省,让自己在这个省里有话语权。张勋虽然被封为安徽督军,但安徽本身已经有一个军头在那儿了,而且那位军头手中的兵力还比张勋大,这位军头叫倪嗣冲。幸运的是,倪嗣冲跟张勋之间关系比较好,张勋一想,反正有倪嗣冲在安徽,他的兵力比我多,跟我感情还挺好,我就不用去安徽了,好好在徐州待着吧。

徐州是属于江苏省的,那么江苏又是谁的地盘呢?当时,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坐镇南京,所以南京周围的这几个省基本都听冯国璋的。冯国璋说,没关系,反正江苏最穷的地方就是苏北,老大哥张勋既然不想去安徽,那就在苏北的徐州待着吧,甚至你还可以自己找个地方就食。于是张勋果然就在徐州附近占了一块叫海州的地方,所谓的海州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总之,张勋的地盘很小,在北洋各大军头中,张勋连前十几名都排不进去,当时的北洋军头占据了十几个省,都是由军头担任各省的督军,而张勋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军阀,仅在苏北占了两座没人要的小城,根本养活不了他手里的军队。其实张勋手里也没多少军队,大概不到一万人吧,养不起怎么办呢?张勋就跟倪嗣冲说,你看,我好歹也是安徽督军,但是安徽现在被你占了,你是安徽省长,也就相当于巡抚吧,所以你帮我养点军队吧。倪嗣冲也挺够义气,说好吧,你把你的一部分军队放到安徽北边的几个县里,我帮你养着。

民国初年真的很有意思,其实这些军阀之间的关系特别像《三国演义》里的人,咱俩感情好的时候,我就帮你养点兵,咱俩感情不好了,该翻脸就翻脸。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一会儿陶谦帮着刘备养一会儿兵,一会儿吕布帮着刘备养一会儿兵,一会儿刘备又帮着吕布养一会儿兵,一会儿我占徐州,你占小沛,一会儿你到徐州,我到小沛。民国初年的情况也是这样,大家都有军队,自己养不起兵了,就找个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替自己养一养。基本上在中国,从古到今大家玩的都是这一套游戏,游戏规则大家也都很熟悉。总之,张勋就在徐州待着,外面的世界,人们在轰轰烈烈地办共和,一会儿国会选举,一会儿各个党派相互竞选,这些国家大事都和张勋没有关系了,他就一门心思地忠诚于前清,一门心思地在自己家里穿着清朝的官服,留着清朝的辫子,似乎已经跟整个世界脱节了。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机缘巧合,张勋这位原本就称不上什么大人物的人,基本上从此就可以从历史中销声匿迹了。

在那样一个轰轰烈烈向前进的时代里,像张勋这样的彻头彻尾的保皇派,其实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张勋对清朝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旧式军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张勋本人跟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这两个人之间,有着面对面贴身接触的感情。当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之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两个人就跑了。说是西狩去了,其实就是一路要饭吃窝头,甚至有时候连窝头都吃不上,一直跑到西安。在西安流亡的一年里,北京这边签订了《辛丑条约》,不平等条约签署完毕之后,皇帝和太后才圣驾回銮,从西安返回北京,这么重要的人物回到北京,由谁来负责接驾和护驾呢?袁世凯选择了张勋,因为张勋是个不折不扣的旧军人,保护圣驾这种事让他干最合适了。

于是,张勋担任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的护驾工作总指挥官,一路上,张勋鞍前马后地跟在慈禧太后身边。那个时候,皇族也没有大的排场了,大家本来就是仓皇出逃,回去的时候也是灰溜溜的,只有张勋一路上还虔诚地对待太后和皇帝,伺候吃,伺候穿,殷勤又体贴,所以慈禧太后很喜欢张勋,光绪皇帝也很赏识张勋。张勋顺利地保护圣驾回到了北京的紫禁城,袁世凯干脆又说,张勋你护驾表现不错,以后干脆就负责紫禁城的护卫工作吧,于是张勋直接成了紫禁城护卫的总指挥,而且他极为忠诚,每天亲率士兵巡视,晚上就睡在紫禁城的城门。慈禧太后对张勋也很好,晋升他为二品总兵等,对于张勋这样的大老粗来说,他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这种皇恩浩荡的感觉。

后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两天内先后去世,张勋悲伤至极,又哭又闹,慈禧和光绪出殡典礼的保安工作也由张勋负责,而且他一直护卫着慈禧太后的棺椁到了东陵,最后还陪着几位太妃守灵。大家想想看,从回銮的护卫,到紫禁城的护卫,到皇帝、太后驾崩后的葬礼的护卫,以及最后去东陵安葬守灵的护卫,全都由张勋一人包揽,可见这个人对清朝的忠诚之心和感情有多深厚。以至于张勋可能都忘了自己其实是一个汉人了,就算当时整个中国都在剪辫子,张勋也不管,他就要留辫子,而且他不光自己留辫子,他手底下的军队也全都得留辫子,所以张勋的外号就叫“辫帅”。当时的军阀头头们都有一个外号,比如胡子出身的张作霖叫“胡帅”。张勋率领的“辫子军”绝对称得上当时的中国一景,因为除了一些顽固的遗老遗少,整个中国都已经没什么人还留辫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