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蕴含的进化玄机
人类男女出生比大致维持在1:1左右,新生男婴略多于女性,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男性死亡率略高于女性,到达成年以后,只要不出现战争等意外,仍然会维持1:1的比例。仅从数学上考虑,一夫一妻制是比较合理的社会制度,那是满足两性交配需求的最低配置。有时一夫一妻制有着最简单的解释,当找不到更多的妻子时,当然只好采取一夫一妻制。这种理想的制度可以保证所有男女都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大大降低雄性竞争的激烈程度,是能耗最低的婚配形式。所以,尽管存在一夫多妻甚至一妻多夫现象,但一夫一妻制仍然是人类的主流婚配形式,这个局面是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也是人类男女性别比例决定的,更是合作抚养后代的终极博弈结果,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阶梯。
客观而言,一夫一妻制在动物界非常罕见,就像买股票一样,把所有钱都押在一只股票上肯定是比较冒险的投资。很多动物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类不可能搞不清其中的奥妙,所以一夫一妻制原本是非常奇怪的事情,除非人类能从中得到更多的进化好处。
有人从理论上推测,认为一夫多妻制只能保存更强的基因,而一夫一妻制却可使人类保存丰富的基因多样性,比如艺术气质和数学才能,以及善良、诚实等性状,都可以得到遗传,从而也保证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那正是思想多样性的基础,有活力的社会才能发展出伟大的文明,并最终使人类摆脱强者为王、赢家通吃的动物时代,为道德和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一夫一妻制,这才是人类上升的重要通道。要不是处于一夫一妻时代,很多哲学家可能根本找不到女人,他们在婚姻市场并没有强大的雄性竞争力。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总体而言,一夫多妻制对个体有利,而一夫一妻制对社会有利,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这种逻辑虽然美好,表达的却是群体的长远利益。问题是站在纯粹的进化论角度来看,自然选择往往以个体为单位,而且只考虑眼前利益,从不考虑将来会怎样,任何进化都没有理由为未来社会做出周全的安排。所以,保存基因多样性并不能成为一夫一妻制的重要理由,也不足以成为驱动一夫一妻制的根本动力。真正的进化动力必须对自然选择做出最直接的反应,其中不存在任何计划性和预见性,或者为群体利益着想的道德感。基因多样性和文明的进步,只是一夫一妻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另一些激进人士认为,人类实行一夫一妻制是错误的选择,只有一夫多妻制才是应对自然选择的有效策略,激烈的雄性竞争有助于筛选出更加强大的胜利者,得到的后代也更加优秀,而一夫一妻制似乎无法起到这种筛选作用。这一观点似乎被野外观察所证实,许多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进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明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可能并不符合自然选择的需要。
必须指出,一夫一妻制并不完全是人为力量干涉的结果,而是同样受到了自然选择的影响。任何人为的意图如果与自然选择相违背,都必然会遭到自然选择的惩罚。自然条件下的一夫一妻制动物更容易灭绝,可能只是假象。几乎所有一夫一妻制动物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一是食物资源贫乏,二是后代抚养困难,它们正是受到这两条因素的制约而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说,濒临灭绝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结果,而是导致一夫一妻制的原因。一夫一妻制是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措施,是挽救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而不是罪魁祸首。一夫一妻制仍然存在雄性竞争,他们必须竞争才能得到更优秀的雌性。更重要的是,雌性也因一夫一妻制而陷入激烈的雌性竞争,这是一种双倍的竞争,是比一夫多妻制更具有活力的婚配制度,在相同身体条件下和相似的环境中,必然带来更高的遗传回报。
在鸟类那里,多年的一夫一妻配偶还能带来意外的好处,因为不必为追求配偶和筑巢而烦心,双方都可以将精力投入到交配工作中去,所以能更早产蛋,并且产下更多的蛋。顺利生产并组成了幸福家庭的鸟类,寿命也更长,实行一夫一妻制的鹦鹉甚至可以活到八九十岁。当然,我们无法询问鸟儿是否幸福,衡量的标准是它们产蛋的数量和后代的成活率。一般而言,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子孙成群的鸟儿就是幸福的鸟儿。
我们可以从灵长类动物南美绒猴那里进一步窥视一夫一妻制蕴含的玄机。亚马孙丛林中的南美绒猴是世界最小的猴子,成年绒猴只有人的手指长度那么高,体重比一个鸡蛋还轻,被人捧在手中时,如同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指掌间来回跳跃。正因为身材太小,所以面临着与人类相似的生育困境,它们细小的产道很难产下大小合适的婴儿,只得采取一个非常巧妙的策略——把胎儿一分为二,生下两个较小的胎儿,每个只有花生米大小,这样就可以避免分娩困境。如此一来,它们的后代与人类婴儿一样,都需要长期的精心抚养才能成活。但因为身材太小,母亲根本难以承担额外的能量消耗,所以只在哺乳时才会抱一抱孩子,其他时间则做起了甩手掌柜,它们必须节省能量以生产更多的奶水,因此雌性有理由“偷懒”。这给雄性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如果它们也偷懒,孩子们就完蛋了。为了养活后代,雄性不得不放下大丈夫的架子,用心担当起好父亲的角色,做个不折不扣的模范丈夫——它们对后代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除了不能喂奶,基本什么都做。两个孩子已经够它们折腾的了,雄性不可能同时养活更多的孩子,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寻找更多的雌性。这种奇趣的小动物只能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是生育方式决定了婚配制度,而不是婚配制度决定了生育方式。或者说,是濒临灭绝而采用一夫一妻制,而非一夫一妻制导致灭绝。这是理解一夫一妻制的重要逻辑,人类面临的生育困境与南美绒猴非常相似,因而也必须采取相似的婚配制度,否则将无法成功养活后代。这些才是构成一夫一妻制的进化基础。只有存在进化基础,彼此忠诚才有生物学意义,人类的种种美德才有科学依据。
出于食物资源竞争的领地防御行为,也是制约一夫一妻制的重要因素,就是雌性醋劲太大,好斗性极强,根本容不下另一只雌性存在,所以雌性必须分开,只好以一夫一妻为主。这是解释灵长类一夫一妻制的经典模式,南美绒猴虽然个头不大,但发起脾气来也会乱撕乱咬、乱摔东西。真正的吃醋代表是长臂猿,雌性之间的肉搏战足以让旁观的雄性永远放弃左拥右抱的想法。人类当然也不示弱,就算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古代社会,也要为每个小妾准备一个房间,否则家庭就会变成粉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