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原来指睡醒了
今天口语中的“睡觉”一词指睡眠,去睡觉即赶紧去睡着的意思,可是在古代却恰恰相反,“睡觉”是睡醒了的意思。
古代表示睡觉的字眼很多,而且分工非常细。坐着打瞌睡叫“睡”;闭上眼睛,但是不一定睡着叫“眠”;躺在床上睡觉叫“寝”;伏在矮几上睡觉叫“卧”;睡着了叫“寐”;睡醒了叫“觉”或“寤”。
下面举例说明每个字眼的用法。
《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是说苏秦坐着读书,想打瞌睡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商鞅第一次拜见秦孝公的时候,秦孝公对商鞅的议论不感兴趣,“孝公时时睡,弗听”,这里也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魏晋以后,“睡”这个字才用来表示睡着。
“竟夕不眠”,指整个夜里都闭着眼睛睡觉,但是却睡不着。
《礼记·曲礼》规定:“寝毋伏。”如果要“寝”,不能伏在桌子上,要躺到床上去睡。孔子之所以批评自己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就是因为“宰予昼寝”,大白天却跑到床上去睡觉了。假如宰予只是“睡”(坐着打盹儿)一会儿,或者趴在桌子上小“卧”一会儿,估计孔子也不会这么生气。
《孟子·公孙丑下》:“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这是说有位客人来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伏在矮几上睡觉了。客人很生气,指责孟子为什么“卧而不听”,可见“卧”只能用于伏案而睡。
《诗经》中有“夙兴夜寐”的诗句,形容早起晚睡,非常辛苦。《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躺在床上睡觉,但是没有睡着。
《说文解字》:“寤,寐觉而有言曰寤。”按照许慎的说法,“寤”是指睡醒了开口说话。《诗经·关雎》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指不管是睡着了还是睡醒了都在追求。“悟”和“寤”是通假字,因此“觉悟”一词最初的意思即指睡醒了,后来才引申为领悟,开悟。
“睡觉”何时连用已经不可考了,不过唐诗中已经大量使用“睡觉”一词,而且全部都是睡醒了的意思,从来不把睡着叫作“睡觉”。裴度《凉风亭睡觉》:“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刚刚睡醒,就看到侍儿已经煎好了新茶。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杨贵妃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有整理好就下堂来了。白居易《睡觉偶吟》:“官初罢后归来夜,天欲明前睡觉时。起坐思量更无事,身心安乐复谁知。”天还没有亮就醒了,起来坐着思考问题。明代的“睡觉”一词也是指睡醒。《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沈将仕三千买笑钱 王朝议一夜迷魂阵》:“快去朝议房里伺候,倘若睡觉,亟来报知,切勿误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进入睡眠状态,睡着了开始被人们叫作“睡觉”。语言的演变真是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