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酬”原来是饮酒的礼节
交际往来俗语叫作“应酬”。“应酬”一词使用得很早,比如南宋诗人陆游《晚秋农家》一诗中就有“老来万事懒,不独废应酬”的句子,跟今天“应酬”的意思一样。
“应酬”一词来自“酬酢”,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向主人敬酒叫“酢”。因为一来一往,因此借用为交往、应对的含义。《周易·系辞》中就已经使用这个词了:“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用白话文翻译了这句话:“故《易经》可使道术显明于天下,使德行神妙莫测,所以可以应酬于人间之世,而如获得神明的助了。”这里的“酬酢”是应对的意思。
《新唐书·卓行传》讲过一个有趣的“酬酢”故事。阳城是唐德宗时期一位著名的隐士,学问渊博,隐居于中条山,官府屡屡请他出山做官,阳城一概拒绝。后来唐德宗亲自拜他为右谏议大夫,阳城没办法,只好出山。阳城的名气实在太大了,谏议大夫又是谏官,人们都以为阳城一定会对看不惯的事情言辞激烈地进谏,没想到阳城从来不开口进谏,每天都跟二弟一起请客饮酒,昼夜不息,天天喝得酩酊大醉。官员们都看不惯阳城这种尸位素餐的举动,韩愈还专门写了一篇《争臣论》来讽刺他,阳城一概置之不理。有位客人来到阳城府上,想劝说他为天下百姓着想,尽自己谏官的本分,还没开口,阳城就猜到了他的心思,强逼着客人饮酒,客人想告辞而去,阳城就把手中的酒一饮而尽。这叫“酬”,按照礼节,客人不得不“酢”,于是主人“酬”,客人“酢”,你来我往,须臾之间客人就喝得大醉,出溜到桌子底下起不来了,再也没办法劝说阳城了。
阳城就这样当了八年谏官,一点儿建设性意见都没提出,跟他的声望完全不相称,人们渐渐对他失望了。等到弄臣裴延龄构陷宰相陆贽的时候,满朝文武无一人敢说话,这时阳城挺身而出,极力为陆贽等忠直大臣辩护,惹得德宗大怒。德宗要拜裴延龄为宰相,阳城扬言道:“如果裴延龄当了宰相,我一定披麻戴孝,到朝堂上哭丧。”德宗还真的被吓住了,裴延龄最终没有当上宰相,而阳城也被贬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