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此父子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大清世宗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雍正皇帝,突然在北京圆明园神秘地死去,终年五十八岁。
雍正的死,十分蹊跷,因为事先并无任何征兆。据《世宗实录》和近臣张廷玉自撰的年谱,雍正只是二十日“偶尔违和”,但“听政如常”。十八日、二十日处理了重要军机大事,二十一日也照常办公。然而二十二日深夜,却突然召见皇子弘历(即乾隆)、弘昼,皇弟允禄、允礼,近臣鄂尔泰、张廷玉等,其时已口不能言。接着便在一两个时辰内骤然去世,连传位密旨放在哪里都来不及交代,[1]难怪张廷玉要表示“惊骇欲绝”了。
中国古代的宫廷总是充满了不可告人的秘密,烛影斧声,[2]扑朔迷离。目击者们早已作古,有关证据也早已销毁,可供考证的蛛丝马迹确乎不多,能够肯定的只有三点:一、雍正以前并无重病;二、雍正死得十分突然;三、雍正死前知道自己危在旦夕。如果是因患急病而死,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急病?为什么所有的史书,对其病因、病情、病状和病名都一字不提?张廷玉的“惊骇欲绝”,除了惊其突然以外,会不会还有什么难言之隐?
看来,雍正死得有些不明不白。
雍正暴卒,官书又不载原因,似乎有意在隐瞒什么,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猜疑。历史学家的猜测不带感情,比较可靠公允,如郑天挺认为死于中风,冯尔康认为死于中毒(服丹药所致)。小说家和民间的说法就难免想当然甚至瞎编造。最离谱的是河南作家二月河,在其所著《雍正皇帝》一书中说是半因殉情半因乱伦而自杀,简直就是胡编乱造信口开河。[3]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则含糊其辞,暗示其系劳累而死,虽有一定道理,但劳累不可能是致死的直接原因。民间似乎对这位皇帝没有好感,总要把他说成“不得好死”,便一口咬定他系为仇家所刺杀。这种说法最有市场,历久不衰,而且越传越神,说是1981年发掘雍正地官时,已发现棺材里躺的那个人,居然没有脑袋。杀死仇人,取走首级,这事古已有之。比如唐代黔州都督谢佑逢迎武则天意志,逼死零陵王李明。后来,谢佑被复仇者暗杀,他的脑袋便被取走,作了李明之子李俊的尿壶。但雍正的尸身上有没有首级,却没人知道。因为这次考古发掘,并没有进行下去,更没有打开雍正的棺材,哪来的“有身无首”?可见也是无稽之谈。
然而刺客却是有名有姓的。传说中的刺客叫吕四娘。据说这个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孙女儿的。吕家遇害时,她幸免于难,被一位武林高手收留。这位大侠是个和尚,原先当过雍正的剑客,了解雍正又对他不满,于是便教给吕四娘极神秘的剑术,让她潜入宫中,报了家仇。
这当然又是无稽之谈。但那个吕留良,倒是确有其人,是雍正年间一桩重要案件的主要人物。这个案子,也是说来话长。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九月,川陕总督岳钟琪的大衙里,走进一个湖南来的下书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张熙,是湖南秀才曾静的学生,信则是曾静写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要岳钟琪谋反。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4]清人则是金人的后代,哪有岳飞的后代不抗金,反倒帮金人带兵打仗的道理?当然应该利用手中的兵权,反清复明,替汉人报仇,为祖宗雪恨。
岳钟琪接信不敢隐瞒,立即飞奏雍正。策反总督,颠覆大清,是何等严重的事情!此案的审理自然很快就有了结果:张熙系受曾静指派,而曾静则是受吕留良的影响。吕留良是浙江石门人,在当时名气很大,被人尊称为“东海夫子”。他的主要思想,就是“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也就是民族立场高于阶级立场。依照阶级立场,或者说,依照纲常伦理,臣民应该忠君,士人应该站在现政权一边。但吕留良认为,如果这个君是个“异类”,这个政权是“夷狄”建立的,那就不但不能忠,还要反。吕留良这个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算是一大发明,也在道德上解决了“反清”与“忠君”之间的矛盾,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确实是一种“蛊惑”,对大清政权也确实是一种威胁。所以,雍正对吕留良一案的处分相当之重;吕留良及其子吕葆中、门生严鸿逵(均已死)开棺戳尸,枭首示众;次子吕毅中、门生沈在宽立即斩首,抄没家财;吕氏家人后代,发配宁古塔,永世为奴;吕留良的著作,由大学士撰写文章,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批判。
曾静和张熙却受到大大的优待。他们不但没有被杀头,反而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官袍顶戴,在全国巡回演讲。因为他们都已“幡然悔悟”,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曾静先前写过《知新录》,攻击雍正犯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佞十大罪状。现在,他又写了《归仁说》,讲述了自己思想改造的过程,进行自我批判,歌颂圣朝恩德。雍正把曾静的《归仁说》连同本案的案情、口供和自己的上谕等材料编在一起,集成四卷十二万字的《大义觉迷录》,刊布全国,组织学习讨论。曾静和张熙,自然成了最好的讲解员。
雍正对自己的这一番处置颇为得意。他早就对宠臣鄂尔泰、田文镜说过:“遇此种怪物,不得不有一番出奇料理。”当然雍正的“料理”,也实在太“出奇”!一个在位的皇帝,居然要借“改造”好了的“反贼”之口,来为自己和自己的政权辩解,真是天下奇闻!
看来,雍正一定有自己的苦衷。
雍正确实有心病。其中之一,就是他的帝位多少有些来历不明。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代雄主康熙大帝病逝于畅春园。他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也留下一个严峻的问题:谁来继承?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生前没有明说,只是对大臣们说,“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赔累尔诸臣也。”对此,朝臣们多有猜测,但似乎很少有人想到,这个“坚固可托”的人,竟会是四阿哥雍亲王胤禛。[5]
可以继承皇位的人原本很多。
按照多子多福的观念,康熙福气不小。他前前后后一共生了三十五个儿子。除掉早夭不叙齿(排行)的十一个,中途夭折的四个,也还有二十个。其中,最年长的允禔(音支,意思是安、福、喜)[6],康熙十一年生,五十一岁;最小的允祕(即秘,意思是神秘、深奥),康熙五十五年生,七岁。到康熙晚年,除二阿哥允礽(音仍,意思是福)是太子外,还有亲王三人:诚亲王三阿哥允祉(音止,意思是福、喜、赐福)、雍亲王四阿哥胤禛(音真,意思是以至真至诚感神而获福佑)、恒亲王五阿哥允祺(音其,意思是吉祥、安详)。郡王三人:直郡王大阿哥允禔,淳郡王七阿哥允祐(音佑,意思是神灵保佑),敦郡王十阿哥允䄉(音俄,意思是祭祀)。另外,八阿哥允禩(同祀)虽然是贝勒,但能力强,威望高,朝廷中拥护他的人多;十四阿哥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