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诺是一个乐园

走在山里的人,坐在石上的人

爬在树上的人,蹲在河边的人

快快回到洞里来,太阳已经落山了……

我正在呼唤你们。

——傣族民谣

过了夏天,走过河边便会见到马州人围坐在蔓草丛生的坝上,一面惋惜着每年被吃的孩子,一面对着河水指指点点。这年受害者的母亲是一个傣家姑娘。就是这女人使我无门的忏悔一下子遇见了佛主“帕召”。我开始安妥。总而言之,今夏回到马州。我们的青春在这里度过的。从寨子里出来的人,共四五家。得到回城消息后,听阿妈回忆寨里知青沸腾了。尤其阿爸,这几户人家没几天便带上妻儿迁到河边。我们在那儿等着进城的门打开。河边有座被傣家人称作“塔诺”的旧式水塔,当年上面坐过一群又一群喜欢玩水的孩子。他们在石榴河边上沿滩上去三里的地方找到了玉罕的尸体。她阿妈说,世事早有定数!比如,她的出生赶上了傣寨间的动乱。众人忙于其他,就没给她按规矩“过秤”,要不,她该叫玉章的。这一直让她阿妈心里不安。按我们傣家人的说法,女孩出生后为防生病,要取盐巴和她过秤,重量和她的体重相同的盐巴被拿去祭鬼。盐巴换来的女孩在以后会少病少灾。“玉章”就意为“过了秤的女孩”。兴许是天意吧,我们被迫安插到这村的时候,也是她第一个喊出了“塔诺”!找到玉罕是意外发生后的第二日。她弱小的身体已经浮肿不堪,尤其是那张白色脸上钻满了水蛭,以至于呈现给众人的是画满了灰色的线条,短促有力,感觉上似乎这些线条还在蜷动着。感谢岸边不远的一团蓬勃的水草,是它留住了她消逝的轮廓。可能是水流急,冲到这里时,她被这团草缠住,层层的浪将她推上了石榴河边最荒凉的一片田野里。她的故事没有结束,在这次意外的漂流中。而是多年以后,被故事中的另一个人把它写成了故事。我不想回忆:晾在阳光下,她浑身散发的淤泥的腥味。都说:紧要的是玉罕得快些埋掉。因为浮肿的身体看来多少有点恶心。枯竭的头发裹着大头,耷拉在微隆的前胸。皮肤铁青,肚子也是胀得像个气球。要不是他们曾与这个美丽的姑娘一同玩耍过的话,没人会认出,那是玉罕。明亮的是那颗痣。在嘴角已经眯眯地睡去。之前,他们团团围住过我,疯狂地摇动我的肩膀,吼:岩罗,见到玉罕啦,你?说啊,啥时候!见到她啥时候?你们不是老在一起玩儿吗?我都没回答。就算我不说,事儿也不会一直没人知道的。就像我再次坐到石榴河边的一扇窗户后,动笔写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是穿着这件刚刚被玉罕的阿妈抱着哭湿了的衬衫。我们为什么相见?如今来看,“塔诺”又是什么?多年以来我一直深受折磨。傣族的礼节里的确有这种事儿。不容你不相信。

玉罕阿妈犯了原来在寨子里落下的羊角风。三年前他们合婚,大家燃起火把,在河边跳了三天。笙歌在竹楼上飘扬。年轻的下放大学生,娶了个痨病的傣家姑娘玉月,大家都跟她阿爸说,玉月的病可能没法生养。她阿爸也没说什么。是水灵灵的玉罕姑娘让她重新走下竹楼……那场村寨之争正值高潮。羊角风是那年月子里被吓的。玉罕阿爸如今在外面,除了朝夕诵经以外就是给人打工,年尾回来。家里这回出了事儿,人们就惦着她这病,这不,还是犯了。平常一样坐在院子里,她在给玉罕纳鞋。人们涌进门口都停在那里,直勾勾看着她。她看了一会儿大家,匆匆站起来,朝人群这边跑来,仿佛很遥远的传来了声:我闺女……话没完就淹没在了送信的人群中,剩下的话呢卡在喉咙里,随着满口白沫一同流出了嘴角。都怔住时,人又站起来,大家嚯地散开,我闺女人又去河边了?在捞在捞。划拉开人,她拉着长腔,披头散发向石榴河奔去时,村里孩子们都爱在河边玩的那个地方,已经聚集满了议论的人。塔诺好像很远。很远。他们惋惜地说:每年到这时候啊,石榴河都会吃几个人。

蹲在河边,野鸭在我们头上转圈,等你看它时,又没了,盘旋去了远处的苇丛。玉罕也喜欢坐在我们当中,到塔诺上面看水。那时候的水里还能见到大量的蝌蚪,看着它们在水里随着水流打滚,我们都可以笑半天。夏天的石榴河,总气派的。哗哗地洒着水雾,离远远的看来,岸边的塔诺忽隐忽现。雾蒙蒙的大概到了村口才清楚些。孩子们都说这里是神仙待的地儿,愿意来。最近几年的河水都是泥沙了,来自上游的建筑工地。清澈的河水变成土黄色。流动的声音也很大,几近咆哮。不远处大大小小的漩涡在上面打着转。

此刻,昏黄的水上流的,却是宁静而安祥的风。

玉罕问:岩罗,我想不通,不说上面不是山吗?我听我阿爸说那的水干净。这水脏,那些干净的水上哪里去了?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只是看着她嗯了半天。

十四岁的清晨。我躺在床上,采取个还算舒服的睡姿,等着日头跳过东边的窗棂。那时是暑假的第几天,我很想睡个懒觉。岩炳的阿妈可以让他在假期睡到日头照屁股呢。为什么我就不行?我没福气的。我的早晨从喊声中开始,每天都是打草归来的阿妈拍打房门,用整个街的人都能听到的声音叫:“岩罗,起床!”懒觉就这样结束了。第一次醒来,发现我的鸡鸡立了起来,那大概是关于玉罕的第一个秘密。

马州位于冀东平原上石榴河下游的一片湿地旁,世代居住着马姓朴实无华,却富有神秘色彩的农民。回城潮中间的那几年,这里是城市接待回城知青的“暂留地”。好多人对此印象深刻。当然那时候它是荒凉的。这小批傣族人称之为“塔诺”的小水塔,就与之遥遥相对,好像很远很远。

我们开始都住不习惯,村寨的竹楼都是悬起来的,这里却接着地,很潮湿。阿妈安慰我们说等进城,住不了多久的。阿爸死于我上面提到的那场村寨战争。大人们都说回城生活就好了。到这挨着石榴河的地方来完全是下下策,是在等待政府的号召。这里周围是野地,地上覆盖着茫茫的草,草低头了,我们住的这个庄就露了出来。一条公路与外界粘连着,路的半截儿就是一条长长的石榴河。我们从小就在河边,从村寨出来也没有离开过水,傣家人好像有种天生亲水的性格。

这条河的岸边,每到春暖时节便开满花,到了石榴的季节,最美的就是一树的红牙。亮晶晶的,如宝石垂坠。河水上流淌着清亮,站在我们经常玩的那个塔诺上看,似乎是很浅的,小鱼飞在其中,尾巴在阳光下扯出晃眼的光。玉罕说过,她喜欢这里的水。事实上,几乎所有刚搬来马州的小孩都喜欢。我们常到河边,赶上石榴熟了就吃个滚瓜圆。平常也去,到那个塔诺上看水和鱼。周围滩涂上,雨后积满小坑,就会多出很多摸鱼的小脑袋。水退了,岩石也围出大大小小的塘。偶尔,孩子们会捡到上游漂来的木头,拿回去的一般情况,就会受到大人的表扬,暂时饶了他们去河边的事儿。庄里的大人都不准孩子去河边,因为他们每年都会在大家的口中,得知那个石榴河的传说。可那个年代的人见木头还是忘了那些。毕竟孩子提前懂得了“持家”的小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