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第4/5页)

[注释]

①鸡头:一种水生植物,俗称鸡头菱,种子名叫芡实。②李和:北宋末汴京城里善炒栗子的一个生意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曾记其事迹云:“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恺,出使虏廷,至燕山,总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人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泪而去。”这里记李和店里鸡头最盛,看来他不仅会炒栗子,而且也善于炒芡实。③金合:即金盒。“合”是“盒”的通假字。

[译文]

立秋那天,满街市到处都是卖楸树叶子的,妇女和孩子们将买来的楸叶剪成各式的花样戴在头上。此月,正是瓜果梨枣等成熟的旺季。京城里的枣有好几个品种,如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等。鸡头上市时,数梁门里李和店里的生意最好,达官显贵及皇亲国戚等,都来要货,李和店首先满足他们。皇宫里的人随时过来购买,用金盒盛装带走者络绎不绝。士大夫和百姓买鸡头,一包十文钱,用小片新鲜荷叶包着,并掺一些麝香,用红色小绳儿系着。出售鸡头的店铺虽然有很多,但是都比不上李和店里清一色的白皮嫩肉的鸡头卖得最好。

秋社

八月秋社①,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②、重九③亦是如此。

[注释]

①秋社:古代习俗,在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农家秋收已毕,立社设祭,以酬土神,称为秋社。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四云:“《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成为春社,立秋后五成为秋社。如戊日立春立秋,则不算也。”

②重(chóng)午:即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五月”一节云:“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③重(chóng)九:即九月初九日重阳节。

[译文]

八月秋社,人们分别用社糕、社酒互相赠送。皇亲国戚在宫廷都用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等,切作棋子那么大的小片,加上各种调料拌和,调匀滋味后蒸熟,铺盖在饭上,叫做“社饭”,用来宴请宾客或祭祀使用。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妇女都回娘家,晚上回来时,娘家的外公姨舅等拿出一些新葫芦儿、新枣儿作为礼物相赠,当时的风俗认为这样会给外甥带来好运。教书先生预先收取学生们的钱举行秋社的有关活动,用这些钱雇请帮忙的、捧场的或唱歌的艺人等。待散场时,各自携带着花篮、果物、食品、社糕等离去。春社、端午节、重阳节也都是这样。

中秋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①。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②、弄色枨③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④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去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注释]

①望子:古代酒店前悬挂的招帘,或称酒旗。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六“器用·望子”云:“《广韵》:‘青帘,酒家望子。’按今江以北,凡市贾所悬标识,悉呼望子。讹其音,乃云幌子。”②孛萄:即葡萄。③枨:即橙子。④丝篁:即丝簧,泛指各种弦管乐器。“篁”是“簧”的通假字。

[译文]

中秋节前,城中各家酒店里都卖新酿的酒,酒店的门面彩楼装饰一新。店门前竖起雕绘有花头的画竿,悬挂锦旗,上面写有“醉仙”的字样。城里的人争先到店里饮酒,到正晌午的午未时分,各个酒店都无闲时,以至于有的店酒都卖完了,只能取下酒帘子,停止营业。这个时节正好是大闸蟹新鲜上市,各种水果如石榴、榅勃、梨枣、栗子、葡萄,青黄相杂的橙子和橘子,也都刚刚上市。中秋夜晚,富贵之家搭建并装饰起高阁台榭,普通百姓争先恐后地到酒楼占下座位赏月。乐器齐奏,声音鼎沸,附近的居民们,在夜深时还能远远听到笙竽的吹奏之声,其声悠扬,宛若从天上云间传来的神仙之乐。大街小巷里的儿童通宵在那里嬉闹玩耍。夜市人声嘈杂,一直持续到天亮。

重阳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①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②,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③。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④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注释]

①檀心:浅红色的花蕊。苏轼《腊梅一首赠赵景贶》诗云:“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见《分类东坡诗》卷十四)②登高:古代在重阳节那天登高的风俗由来已久,传说始于东汉汝南人桓景。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四引《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因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③狮蛮: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像是南蛮王坐骑狮子的形象。北宋时这种规矩很流行,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宫廷中也这样做。吴自牧《梦粱录》卷五“九月”一节云:“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④狮子:应当是石狮子,或者是有狮子图像的座位。因诸位僧人讲经说法不可能坐在真的狮子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