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第2/2页)

“你就是这样的人。你们都是这样的人,”斯泰因小姐说。“你们这些在大战中服过役的年轻人都是。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真的吗?”我说。

“你们就是,”她坚持说。“你们对什么都不尊重。你们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那个年轻的技工喝醉了吗?”我问道。

“当然没有。”

“你看见我喝醉过没有?”

“没有。可你的那些朋友都是醉醺醺的。”

“我喝醉过,”我说。“可是我从没有醉醺醺地上你这里来。”

“当然没有。我没有这么说。”

“那小伙子的老板很可能上午十一点钟就喝醉了,”我说。“所以他能说出这么动听的话来。”

“别跟我争辩了,海明威,”斯泰因小姐说。“这根本没有用。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正像汽车修理行老板所说的那样。”

后来,等我写第一部长篇小说〔11〕的时候,我把斯泰因小姐引用汽车修理行老板的这句话跟《传道书》中的一段相对照。但是那天夜里走回家去的途中,我想起那个汽车修理行的小伙子,不知道在那些汽车被改装成救护车时他有没有被拉去开车〔12〕。我记得他们怎样装了一车伤员从山路下来狠狠踩住刹车,最后用了倒车排挡,常常把刹车都磨损,还记得那最后几辆车子怎样空车驶过山腰,为了让有优良的H形变速装置和金属刹车的大型菲亚特汽车来替代。我想到斯泰因小姐和舍伍德·安德森以及与自我中心和思想上的懒散相对的自我约束,我想到是谁在说谁是迷惘的一代呢?接着当我走近丁香园咖啡馆时,灯光正照在我的老朋友内伊元帅〔13〕的雕像上,他拔出了指挥刀,树木的阴影洒落在这青铜雕像上,他孤零零地站在那儿,背后没有一个人,而滑铁卢一役他打得一败涂地。我想起所有的一代代人都让一些事情给搞得迷惘了,历来如此,今后也将永远如此,我便在丁香园坐下跟这雕像做伴,喝了一杯冰啤酒,才走回到我那在锯木厂上面的套间的家里。但是坐在那儿喝啤酒的时候,我注视着雕像,想起当年拿破仑带着科兰古〔14〕乘马车从莫斯科仓皇撤退时,内伊曾率领后卫部队亲身战斗过多少日子来着,我想起斯泰因小姐曾是个多么热情亲切的朋友,她谈起阿波里奈尔时谈得多么精彩,谈起他在1918年停战的那天去世,当时群众高喊“打倒纪尧姆”,而阿波里奈尔在神志昏迷之际以为他们在高喊反对他〔15〕,而且我想我要尽我的力量并且尽可能长久地为她效劳,务必使她所作出的出色的工作得到公正的评价,所以愿上帝和迈克·内伊〔16〕帮助我吧。但是让她说的什么迷惘的一代那一套跟所有那些肮脏的随便贴上的标签都见鬼去吧。等我到了家,走进院子上了楼,看见我的妻子和儿子和他的小猫“F猫咪”时,他们都很快活,壁炉里升着火,我就对妻子说,“你知道,不管怎么说,葛特鲁德是个好人。”

“当然,塔迪。”

“可有时她确实会说一大堆废话。”

“我可从没听她讲过,”我的妻子说。“我是做妻子的。跟我说话的是她那个同伴。”

注释

〔1〕 即现在通称的“黑色幽默”。

〔2〕 西尔维亚·比奇(Silvia Beach, 1887—1962)生于美国,14岁随父来到巴黎,爱上法国和法国文学,1919年在巴黎奥德翁路开设书店莎士比亚公司,出售图书杂志,并设“出租图书馆”,长期成为法国文艺界人士以及侨居巴黎的英美作家的活动中心。1922年2月大力支持乔伊斯在她的图书公司出版《尤利西斯》。1941年乔伊斯病逝于苏黎世。同年,莎士比亚公司亦被纳粹关闭,比奇被拘于集中营达6个月,后从集中营逃出,躲藏在巴黎,直至海明威随盟军打回巴黎,帮她清除了在屋顶上打冷枪的德国鬼子。

〔3〕 玛丽·贝洛克·朗兹(Marie Belloc Lowndes, 1868—1947),英国小说家,擅写历史小说及凶杀疑案故事。《房客》(1913)曾被搬上银幕。

〔4〕 昂吉安温泉城位于巴黎北郊,为巴黎人常去的旅游胜地。

〔5〕 西默农(George Simenon, 1903—1989),比利时法语多产作家,其著名作品有“梅格莱探案”的系列小说。

〔6〕 珍妮特·弗朗纳(Janet Flanner, 1892—1978)为当时美国《纽约人》周刊驻巴黎的记者。

〔7〕 罗纳德·弗班克(Ronald Firbank, 1886—1926),英国小说家,自小身弱,于剑桥大学肄业两年后,为恢复健康,到处去旅行,著有浪漫主义小说多种。

〔8〕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 1876—1941)于1919年发表了《小城畸人》而成为红作家。

〔9〕 《黑色的笑声》出版于1925年,第二年海明威就发表模仿之作《春潮》,加以讽刺。

〔10〕 原文为法语,génération perdue,我们一向译作“迷惘的一代”,但用今天流行的词汇,该作“失落的一代”。

〔11〕 指《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把那句话和《圣经·传道书》第一章第四到第七节一起放在卷首。

〔12〕 作者想起自己1918年在意大利北部战线为红十字会志愿开救护车的情景。

〔13〕 米歇尔·内伊(Michel Ney, 1769—1815)为拿破仑手下最著名的元帅,骁勇善战的传奇式英雄,参加拿破仑的历次战争,1804年授元帅头衔,1812年拿破仑率军远征俄国,内伊被封为莫斯科亲王,法军自莫斯科撤退时任后卫部队指挥。

〔14〕 科兰古侯爵(Armand Caulaincourt, 1773—1827),法国将军、外交官,拿破仑时期的外交大臣。1804年起为拿破仑的御马总管,历次大战中追随皇帝左右。他的回忆录是1812—1814年时期的重要史料。

〔15〕 法国现代主义诗人阿波里奈尔(Guillaune Apollinaire, 1880—1918)名纪尧姆,但此处群众要打倒的是德皇威廉二世,因纪尧姆是威廉在法语中的读音。

〔16〕 迈克为内伊的名字米歇尔在英语中的爱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