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预选 哈利路亚
第一次预选最后一天。
仁科雅美从一大早就开始去跑要采访的参赛者的寄宿家庭,现在才刚到音乐大厅。傍晚时,第一次预选就要结束,马上就会公布进入第二次预选的参赛者名单。她想捕捉那一瞬间参赛者们的表情,但采访者只有雅美一个人,只好拜托寄宿家庭的人帮她拍摄下录影带。参赛选手们都已经习惯了寄宿家庭,有人已经在拍摄在日本的影像,想“在回国时给父母看看”,所以大家都很愉快地答应了。雅美最想拍摄的是高岛明石,宣布结果的时候想一直跟着他拍摄。
明石被前几天出场的胜算很大的参赛者压倒了气势,一时间垂头丧气,不过第二天已经恢复了元气。今天他们准备一起听完演奏,等待获奖名单发布。他太太今天有课,不能前来。不知是不是自己想多了,有他太太在,自己总是没法定下心来,能和明石一起等结果宣布,让雅美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私底下很开心。
雅美已经来过音乐厅很多次,会场客人之多,仍然令她惊讶。而且跟前几天不一样,有一种异样的紧张感。不,应该说是一种压抑的兴奋。
“怎么样,很了不起吧?今天这么多人。”
她跟在门口等候的明石打招呼,明石点点头。
“今天是第一次预选最后一天了。最后会公布结果。很值得一看哦。”
结果出来的一刻是决定命运的瞬间,但对观众来说,没有比这更刺激的好戏了。
明石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从早上一起床,他就一直忐忑不安。
我能进第二次比赛吗?我的演奏是在哪个水平?七个小时后,我还能笑出来吗?还是垂头丧气地去跟满智子报告“没能进”呢?
他眼前忽然栩栩如生地浮现出自己强忍住失望给妻子打电话的情景,还有自己拼命装作毫不在乎的声音,明石赶紧摇摇头,把那幅画面赶出脑海。
“而且,今天还有很多备受瞩目的演奏者要出场呢。”
雅美看了一眼节目单,“啊”了一声,点点头。
“你是说蜜蜂王子?还有俄罗斯的孩子,上次得了第三名的那个。”
“是蜜蜂还是蜂蜜记不清了,听说是在巴黎的试听上惊艳四座。”
“上次的优胜者也是这样的吧?”
雅美啪啦啪啦翻着节目单,打开那一页。明石也看过去。
风间尘。
经历那一栏一片空白。从他十六岁的年龄来看,很可能之前完全不为人所知。
“嗯,真可爱。好年轻啊,才十六岁啊。”
“口气像老阿姨,小心啊。”
明石苦笑了。不过,他的目光还是被指导教授那一栏吸引了。看到这一页的人都会这样吧。霍夫曼是他的老师,这件事本身就令人难以置信。这对这位参赛者来说,不知道是吉还是凶。
明石往下翻。
他关注的参赛者另有其人。
那张照片,还有这记忆中的旧日面孔,毫无掩饰、直直盯着自己的黑色大眼珠。
荣传亚夜。二十岁。
已经二十岁了,不,应该说,才二十岁啊。
虽然不像蜜蜂王子和茱莉亚王子那样引起骚动,但她的回归也是这次比赛的一大话题。
她会献出怎样的演奏呢?为什么要回来呢?
明石曾经是她的粉丝。他有她的CD,还去听过她的音乐会。
她跟那些他私底下视为“自大小孩”的那些充满异样感的神童不一样,十分自然。听她的演奏时,明石的感觉不是“神童”,而是“天才”。
毫不费力,自然而然,她和音乐融为一体。
这一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听说她在母亲去世后忽然罢演,不再演奏钢琴时,他吃了一惊,某种程度上甚至感觉自己遭到了背叛。得到音乐厚爱,接受了如此美妙的赠予的少女,竟然放弃了音乐,真是令人备受打击。
不久之后,他想,也许正因为是天才,才这么干脆地放弃了。那种离开的方式,可能是最适合她的。
在他心中,她成了半个“传说”,因此,这次的复出才令他五味杂陈。
那是一种幻灭,就像是以前宣布“想过普通生活”的偶像再次开始演艺活动。
当然,也有期待,“能再听一次了”。他想再度确认曾经的感动是否真实。也许能再次体验当时的感动。
万一自己大失所望,怎么办呢?他也有这种担心。不过,作为同一场比赛的参赛者,不可否认,他也暗地里希望能说“原来就是这个程度啊”,战胜曾经的偶像。
明石一脸复杂的表情,盯着那张照片。
“谢谢!”
“加油哦!”
马赛尔面带微笑在节目单上签好名,递给少女,四目相对,少女发出“呀”的欢呼,转身跑远了。
演奏结束后,每到休息时间,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马赛尔虽然感到荣幸,但他不得不停止分析刚才的表演,多少也有几分不快。
节目单上,已经公布了所有的参赛者从第一次预选到决赛的所有演奏曲目。仔细看下来,十分有趣。节目单无声胜有声,每个人的选曲,显示了参赛者的技术、爱好,还有参加比赛的策略。所有人的撒手锏都集中到这儿来了,这个人是想展示自己的技巧啊,为什么选这首曲子呢?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呢?他时常陷入冥思苦想。第一次和第二次预选都有规则,某种程度上来说,选曲范围有限,第三次比赛有一个小时的独奏,可以自由选曲,是展示个性的机会。全选肖邦还是全选拉赫玛尼诺夫,曲风更靠近现代还是传统,大家都会优先选自己想弹的曲子和自己擅长的曲子。
不过,看这个人的第一次预选选曲,说实话,要么他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要么是个呆子。
马赛尔打开的,是接下去登场的风间尘那一页。他的第一次预选的三首曲子,是这样的:
巴赫《十二平均律 第一卷第一首C大调》
莫扎特《F大调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K.332》第一乐章
巴拉基列夫《伊斯拉美》
《伊斯拉美》还能理解。巴赫和莫扎特的曲子,在技术上难度不大,在钢琴曲中《伊斯拉美》的难度数一数二,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技术,这一点在战略上是正确的。
近年来,钢琴技术的平均水平越来越高,还有几位其他参赛者在第一次预赛中选择了以往很少演奏的《伊斯拉美》。
但是,为什么会选十二平均律第一卷第一首呢?
这首曲子就算是不熟悉古典音乐的人也肯定听过,是超有名的曲子。有名到大家一听到这首曲子,就会想起过去那许多著名的演奏。要弹奏这首曲子需要很大的勇气。更何况是在比赛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