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降低人脉经营的“倦怠”

排除那些以搭建平台、结交人脉为乐的朋友,对多数人而言,经营人脉跟写文案、写代码、做PPT、汇报工作、做图纸、审计财务报表一样,是工作。是工作就要花时间、精力乃至钱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是工作就会有“burn-out”倦怠感。

我们会发现,三种人特别容易在经营人脉上出现焦虑和倦怠。

第一种人,被各种人情“托付”人。

这类朋友真的是很善良,他们愿意被各种人麻烦:上司让他去组织一个会,他放下手里的项目就发邮件;同事让他去查一下下周的飞机票,他又上网去查;此时,接到一个外地朋友的电话,希望能看看这座城市有没有看痔疮的好大夫,想让他打听一下,他又连忙查医生;另一个朋友想请他去做一个讲座,他觉得这是经营人脉的重要方式,又要准备讲座内容……由此,他会逐渐陷入各种“干扰”中,而在某一个他支撑不住的时刻突然崩溃。他的问题是被太多的人托付,背了一堆人情,而不会拒绝。

如果多想一层,就会发现,这类人被频繁“托付”是因为过于看重面子,从而模糊了自己的心理疆界。他们担心一旦拒绝就会把关系搞坏,失去信任,被别人评价,被戳后背,然后自己的前途就完蛋了。

关于心理疆界的话题,之前已经做了仔细分析。对于背负太多人情的人,需要改变的是与他人形成的“托付与被托付”的关系,学会沟通、带尊重的拒绝是很好的方法。

第二种人,把人脉当功利交易的人。

这类朋友十分明白人脉是以交换为核心而形成的,同时他们也愿意投身于各种经营人脉的活动当中。但是这类朋友的问题是:他认为人脉就是一场交易。对方有我所图,我才会去结交;如果对方没什么价值,我才懒得理。说得更难听一点,叫“势利”。

最势利的莫过于战国纵横家苏秦的大嫂,看到小叔子落魄时嘲笑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小叔子发达了,却“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前倨后恭,就是势利者的真实成语。这让道德家们大肆抨击,讽刺为“势利小人”。不过,我却看到苏秦大嫂对自我认知的真诚:“小叔子你有钱又有官,我就服。”

因此,把人脉当交易的人,倒显出其率真。只是,当他们为了名和利而“算计”人脉时,却容易忽略自己另外的“情怀”。我们每个人出来讨生活为利益,由此交换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当目的性太强时,就不会享受结交过程的快乐。之前曾经提到过,每个人的大脑具备可以体会别人行为感受情绪的镜像神经元,这是每个人同情心的根源。势利者同样有镜像神经元,也自然会有“恻隐之心”,当疲惫于仅为利益而经营人脉之时,会发现那种“与人乐乐”的快乐和热情消失殆尽,反而备感空虚。

把人脉当交易的人,不妨再把这个交易算得更细一点。经营人脉的收益包括了:对方的回报以及自己内心的快乐。

第三种人,喜欢独处的人。

这类人喜欢独处,在喧嚣之后更愿意头戴耳机、听着蓝调的美国音乐、对着苹果笔记本。卡夫卡的小说中总会用城堡、地洞来描述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即享受自我者的极佳描述。但是,当要进入这个社会环境中,独处的人们会不得不面对人脉关系,经营个人品牌。这会让一些人难以平衡。

首先确认不刻意经营人脉关系是否真的妨碍了自己的生活。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是天生的自闭症,任何时候面对他人都很紧张。他从来不刻意经营人脉,就是潜心画在自己王国中的漫画。反倒是这样,能让他用另一个独特的角度发现生活的奥妙之处,画的漫画(《醋溜族》《双响炮》)反而更有某种单纯的幽默感。独处反而会产生别人所没有的眼光和能力。

假如,生活要求独处的我们必须经营人脉,那就不妨把经营人脉看作某种“分享”。独处的人通过自己待着获得信息、知识、思考和智慧,这是他们的能量来源。同时,释放能量的最好方法是分享,通过分享同样可以收获人脉和品牌。而我恰恰发现,一些爱独处的人反而有分享的癖好,这似乎莫名其妙,分享和独处在同一个人身上全部体现,但用能量流动就更好理解:

喜欢独处的人在独处时能吸收各种能量:阅读、听歌、做东西、写代码……都能让自己更深地理解和觉察。

而当他们跟他人接触时,一旦触动了他的某根神经,他就能分享那些自己开心的内容,把能量释放出来,个人品牌也得到提升。

有没有想过,其实孤独如卡夫卡,依旧有跟他人接触的法门,就是他的写作。他用写作实现了分享和释放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