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

父亲告诉她,明天是她的生日。

金静梓这才知道,自己还有七月十三生日一说。

在中国,她过的是八月十七,那是养父母在葛根庙捡到她的日子。她在产科工作,每回给新生儿填写出生卡片时,几月几日,几点几分,都记得一丝不苟。对她来说,这是工作的一个细节,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生的重要记录,一个贯穿一辈子的节日。可是认真记录的她,却没有自己的记录,可悲极了。她给前夫苏彬写广封信,告诉了自己的生日,并不是有意要与苏彬接续什么,完全是为了排遣寂寞。她从那些熟悉的汉语结构,从那些有图画色彩的方块字中获得了许多乐趣。她写了霞光里的慰灵塔,写了思乡的南韩孩子,写了开杂货铺的姨妈……她相信苏彬会从字里行间揣摸出她的感觉。他聪明,情感细腻,善体贴人……他不是个合适的丈夫,但他不失为一个聪敏、忠诚、机警的伙伴。

父亲给了她一张一千万元的支票作为生日礼物。父亲说,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家当,有女孩子的开销。刘丽见了这张支票差点没晕过去,她说这是一个太巨大的天文数字多少日本人一辈子也攒不到这个数,吉冈家的老头了玩似的,一撒手就是一千万!金静梓问一千万合人民币是多少,刘丽说得看当天的汇率,大概有十万块了!金静梓想,十块钱一张的票子,十万块搁那儿得多大一堆呢?国内现在最推崇的是万元户,万元户在大伙眼里是阔得不得了的富翁,现在自己一夜之间成了十万元户了,怎的竟也高兴不起来。

韩国的丙哲由他妈妈领着,郑重其事地来了。在吉冈家的豪华面前,丙哲显得很拘谨,他将一个包装很精致的盒子递给金静梓,说是他自己亲手做的。金静梓打开盒子,里面是个白磁盘,盘子上用淡红的小石子粘成“故乡”两个汉字。

丙哲说,这些石头是我在家乡的湖边挑选的,它们是地地道道的韩国石头,字是我姥爷教给我写的,这里是静子小姐的故乡,西归浦是内哲的故乡,静十小姐回到了故乡,丙哲将来也一定要回到故乡。

金静梓觉得丙哲在那儿弄错了,他觉得她回到了故乡一定是如愿以偿的幸福,可是她想得跟他完全拧着,把这想法跟小孩子讲清楚还真不容易。

丙哲还送了她两条蓖麻蚕,一条红,一条蓝,说是从韩国带来的种,红的叫赛力,蓝的叫玛亚。金静梓问蓖麻蚕吃什么,丙哲说吃蓖麻叶子就可以,他已经看过了,吉冈家的院子里有这种东西。

送走了丙哲,金静梓有种难以说清的孤独,她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只被关在家中的,养尊处优的猫。人们想起它了,会把它拢在怀里,摩挲爱抚,想不起它了会面对面地视而不见,那种冷漠,那种隔膜,让人的心冷得发颤。来到了母亲的石塔前,企图和母亲产生一种沟通,石塔默默无语,散发着和姨妈身上一样的太阳的味道……她想,这种生活或许就是母亲当年腻歪的,拒绝的,母亲在这个家庭里生活得并不舒心。

石塔的后头是父亲的书房,那是父亲不允许家人进入的地方。在她回来的第二天,枝子就特意交代了这件事。现在,书房通向花园的落地窗开着,在低垂厚重的帘子后面有着一片神秘。鬼使神差,她捏手捏脚地闪了进去,灵活的倒真如同一只猫。

就是一般的书房吧,两面墙都是书,中央有大写字台,有转椅。金静梓不明白这样的地方父亲为什么拒绝别人进入……平滑的桌面映出了她的面孔,抬头看,白色的石塔正对着书房的窗户,一抹夕阳照在塔上,冷冷的,如同母亲哀怨决绝的目光。金静梓明白了,父亲就是在这个桌子后面,曰曰与母亲相对,当然,过去也与她相对,是对亡妻的思念,抑或是对灵魂的一种拷问,只有父亲明白厂。她在写字台前坐下来,桌面上有水晶墨水瓶和青铜的烟灰缸,她看见了一幅发黄的照片,嵌在镜框里,醒目地摆放在桌的一角。照片里的军人高高地举起刀,刀光下,跪着一个被绑缚的年轻农民,刀的落下只是刹那间的事情,年轻的农民求生已经无望,他不再想什么,不再请求什么,他平静地闭着眼睛,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举刀的军人,大概是为了照相,也为了突出对刀下人的精神折磨,似乎有意在延长这个时刻。年轻人的身前身后,散乱着十几颗人头,地上黑糊糊的,是血,军人那双钉着马刺的长靴,就站立在浓重的黑色之中。

这幅照片金静梓在囤内看到过,刊在某个画报上,那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场面,但是她绝没有想到,照片会出现在父亲的书桌上照片上的军人,不是父亲,可是父亲却保留了它,珍贵地放在重要的位置,念念不忘。金静梓屏住气息仔细看那幅照片,仿佛自己变作了刀下的青年,灵魂与肉体在那把锋利的刀下,嚓地分离开来,永不能再重合。父亲坐在桌子后面,看到窗外的慰灵塔的同时,也看到了这幅照片,金静梓明白了,这是一种复仇快意,父亲是在用这张照片,用照片上的头颅和鲜血,来祭奠在这场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妻女。如同丙哲错误理解她的思乡之情一样,她也锩误地理解了父亲,她和父亲之间有一条跨不过去的深渊。

走出书房门口,她有些失魂落魄,头重脚轻,仿佛头颅和身体已经分离开来,疼得厉害。

她在自己的房间里闷了一天。

她变得沉默寡言,脸色也出奇地苍白。

枝子几次动员她到外面走走,让刘丽陪她到箱根住几天,她都拒绝了,她不想动父亲的支票。在心里,从她进入吉冈家族第一天开始,她就没有接纳这位父亲,她开始明白了,母亲为什么会回到久津的娘家,不单单是父亲性格的褊狭,不单单是为了那个陪酒的喜梅是观念上的差异。

她不愿意见到父亲,甚至再不愿意跟父亲在一个饭桌上吃饭。父亲坐过的椅子她绝不再去坐,父亲摸过的碗她也绝不再去碰,帮助枝子收拾碗筷的时候,她常常将父亲用过的餐具原封不动地留在桌子上,别人以为是她忘了,只有枝子用关注的眼光看着她。

饭桌上,她没有一点儿食欲,什么也吃不下。桌子的尽头,父亲正把煎得鲜嫩,带着丝丝血迹的牛排用叉子送进嘴中,很有风度地嚼着。牛排上的血,在粉色的肉中渗出,让她想起照片上的青年。她越发的烦躁,在她的眼中,不但是饭桌上的盘子里,就连椅子的坐套,沙发地趙,以及她的卧室、床单被褥,到处都沾满了血腥气。这种腥味包围着她,无时无刻在侵扰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