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引子

唐贞观二十二年三月,太白金星多次在白天出现。自古以来,这一奇异的天象常常被人看做是更换天子的征兆。谶语和谣传在都城长安的街巷坊间悄悄流布,经由朱雀天桥浸漫于皇城禁苑。

在宫廷内部,一度盛隆祥瑞的贞观治世现已被一线阴霾所笼罩。皇太子承乾于贞观十七年发动的旨在篡位的宫廷谋反虽很快得以平息,但它似乎已兆示出日后一系列重大变故的相继发生。

三月十二日凌晨,太史令李淳风突然奉诏入宫。作为掌管天象、编修历法的卜祝史官,李淳风曾多次被太宗李世民召见。当他的坐骑穿过城北的一排堞楼,来到灞水沿岸的沙堤上时,李淳风多少有点意识到,皇帝陛下此番的召见有些不同寻常。

眼下时令虽值初春,但长安城中依旧是一派深冬景象。灞水两岸寒鸦麇集,枯树和宫墙在晨曦中沉睡。在远处的终南山巅,经年的积雪尚未融化。

两名御前侍卫在马背上昏昏欲睡。马队进入中央南门之后,很快踅入一条便道,绕过太极殿西侧巍峨的护墙,径直朝太宗皇帝的寝宫走去。

唐太宗李世民看上去一夜未睡,略显浮肿的脸上布满愁容。尽管他强打精神,勉力支撑,遮掩不住的一脸迟暮倦态还是使李淳风吃了一惊。

对臣下素有仁蔼之风的太宗皇帝照例与李淳风寒暄了一番,随后立即将谈话引入正题。

“近来太白金星时常于白天出现,朕日思夜想,未知吉凶。爱卿长于天文历数及阴阳之道,不知有何贤见?”

李淳风略一思索,随即答道:“日月星辰变异之象虽为历朝所不免,不过,臣担心眼下太白金星的出现和坊间流传的秘记有关……”

“秘记?”

“据《秘记》上说,唐朝三世之后,有武氏起而灭之。”

“朕也已听说过这件事。”唐太宗忧心忡忡地说,“只是不知此人现在何处?”

李淳风面有难色,迟迟不敢答话。

太宗道:“朕今天召你入官,就是为了这件事。如果天命已现,卿当直言相告。”

“以微臣之见,此人现在已居宫中,近在陛下肘腋。”

太宗闻听陡然变色,他沉默了半晌,若有所思地说道:“朕御宇十多年来,素以仁德仪服天下,殚精竭虑,不敢稍有懈怠,不知何故触犯了天怒……”

李淳风立即拜伏跪奏:“妖主惑乱朝廷,实为天数,并非我朝独有,陛下切莫过于自责。”

太宗亲手将太史令搀扶起来:“既然此人已在宫中,朕若将他除灭,卿以为如何?”

“臣以为期期不可,”李淳风答道,“俗话说天意不可违,此人虽然一时祸殃朝廷,但几十年之后必然锋芒渐消,惑乱自除,若将此人杀害,只怕祸患更甚,也许会危及到大唐江山的根基。”

太阳已经升高了,阳光透过皇城的雉堞,将远处太极殿巨大的金顶衬映得闪闪发亮。在单调的宫漏声中,几名太监正在掖廷宫外的甬道上修剪花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宗皇帝似乎忘掉了陪坐在一旁的太史令,独自一人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太宗仿佛想起了另外一件事,他抬头向李淳风问道:

“朕听说你和术士袁天罡正在合写一部天地衰变的《推背图》,不知图中是否推衍了大唐的未来?”

李淳风不觉一愣。除了袁天罡之外,他们在终南山麓的清风观合演《推背图》一事绝无外人知晓,不知圣上从何处洞悉了此事。现太宗垂询,李淳风只得据实禀告。

“此图系由《周易》推化而来,现尚未齐备,臣不敢以此扰乱陛下圣听。”

“你不妨说来听听。”

李淳风答道:“臣听说日长之时,亦为日短之初,长短相易,阴阳相长,为天地运行之常理。将来祸乱朝廷之武氏为一女子,积阴为阳,所行之事,刚毅勇决为丈夫所不及。不过,五十年之后,武氏气数将尽时,必有圣明之士出来收拾残局。”

“此为何人?”太宗急切地问道。

“淳风现在亦难以窥测。”

第一章

l

贞观十七年四月七日,皇太子承乾策动谋反获罪遭废,谪往黔州。与此同时,太宗皇帝驾临太极宫则天门,宣布晋王李治为太子,特赦天下罪犯,并赐酺三天。

当天晚上,太宗召来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在内的四位重臣,在贞元殿内室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仪式,庆贺太子新立。由于宫变甫息,圣上余悸未消,这一次的庆贺仪式并未像往常那样大事铺陈,极尽豪奢,显得有些冷冷清清。君臣相对默坐,枯寂无言。

太宗皇帝今年刚满四十六岁,自从武德九年登基即位至今,作为一代名君,已御宇十七载。眼下虽然正值盛年,往昔栉风沐雨,不避矢石锋镝的煊赫英气似乎已一去不返。承乾被废遭贬使他第一次经历了骨肉相残的怆痛,也终于使他看清了大唐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岌岌危局。银烛摇曳,灯影幢幢。太宗在重臣面前虽一再强作笑颜,但已遮掩不住满脸意消气萎的垂垂老态。

国舅长孙无忌脸上的表情也同样滞重而仪肃。他完全能够明白皇帝陛下此刻的尴尬处境。在太宗的十四个子嗣当中,陛下平常对四子魏王泰和三子吴王恪最为钟爱。早在承乾谋反之前,太宗即屡次向无忌做出过易储的暗示。眼下新立九子李治为太子,完全是长孙无忌一手操纵的结果。名相魏征去世之后,无忌居位显赫,权倾朝野。而晋王李治生性懦弱,仁厚无能,一旦陛下龙驭上宾,朝野上下无疑将是无忌的天下。因此,长孙无忌于持重泰然的外表之下,显露出夙愿已偿的自负和欣慰。在对自己的成功暗自陶醉的同时,无忌并没有意识到巨大的危险正朝他步步逼近:他劝立李治为太子的结果之一,便是为日后自己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太子李治这年二十二岁。他对于自己突然被立为太子毫无准备,对于权力格局的悄悄变动也浑然不觉。事实上,他也没有必要知道得更多。既然他对权势和皇位素来没有兴趣,他所应该做的无非是顺乎天命,按部就班而已。在贞元殿内的宴席上,他看上去显得颇为轻松。

觥筹交错,月上宫墙,不觉已过初更。贞元殿内气氛沉寂,郁闷。太子李治恍惚中站起身来,经过一条暗香浮动的长廊,朝外室走去。随侍在侧的一名宫女悄悄地跟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