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扭曲的灵魂变态心理犯罪
就犯罪而言,一般来说犯罪行为多是在常态心理状况之下实施发生的,而另一部分在变态心理驱使状态之下发生的犯罪行为,就被称为变态犯罪行为。基于人类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所谓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的区别也只能是相对的,在一定的原则之下,不同地区和不同学者都有着迥异的划分标准。
引子:心理变态与犯罪
人类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种,其中的非常态心理就通常被称为变态心理。就犯罪而言,一般来说犯罪行为多是在常态心理状况之下实施发生的,而另一部分在变态心理驱使状态之下发生的犯罪行为,就被称为变态犯罪行为。基于人类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所谓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的区别也只能是相对的,在一定的原则之下,不同地区和不同学者都有着迥异的划分标准。一般来说,广义的变态心理包括精神病、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等诸多的内容。就犯罪学来说,对变态心理进行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在变态心理支配下产生的犯罪行为在常态心理之下往往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对其加深了解就更有警示意义,更容易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及时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变态心理犯罪的成因有很多,并且大部分都是在多种因素的互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现代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认为,某些变态心理和遗传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
第二,生理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神经活动对于心理活动有着直接性的影响。而一些非正常的生理因素,比如说残疾或者病变也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变态,这种变态心理很容易促使个体产生犯罪行为。比如说某人身体上有残疾时,那么他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和刺激之下,就很有可能对正常人做出报复性的犯罪行为。
第三,心理因素。在一些消极情绪的影响之下,意志较为薄弱的人很容易产生变态心理。比如在一些挫折和逆境之下,在痛苦、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的长时间作用和影响之下,一个人很可能会对世界产生扭曲或不正常的认知。在这些不正常的认知的支配之下,人们就会做出某些不符合常态的行为,比如说针对某些特殊群体的犯罪行为。
一般来说,变态心理犯罪包括人格障碍犯罪、性变态犯罪以及精神异常犯罪等几种类型。
卡辛斯基:从天才到恐怖分子
1978年5月25日,美国西北大学的工程学教授巴克利·克利斯收到一个奇怪的退件包裹,上面标注着该包裹寄往芝加哥大学,因地址填写有误而被邮局退回,而寄件人正是巴克利·克利斯本人。教授感到非常奇怪,因为他并没有寄过这样一个包裹,出于谨慎考虑,他请求一名校警帮他打开包裹。就在包裹被打开的一瞬间,现场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该名校警当场重伤。根据前因后果,警察很快判断出这是一起有预谋的谋杀案,并迅速把目标锁定在几个可能对巴克利·克利斯教授心怀怨恨的学生身上。但警方几经调查依旧一无所获,做了大量的工作却始终找不到有用的线索,只能暂时将该案列为悬案。
1979年5月9日,一架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特区的波音客机带着浓烟从空中紧急降落。飞机刚刚迫降成功,数名身穿防护服的FBI特工便冲进了飞机的行李舱。不多时,一枚藏在包裹里的炸弹被找到。因为炸弹密封不严,所以装炸药的钢管没能产生足够的压力,这次爆炸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只是浓烟滚滚,看起来比较吓人。为了彻查此事,FBI询问了所有机组成员和大部分乘客,却没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线索。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在飞机攀升到一万余米的高度时,行李舱里传来一声沉闷的响声,随即便冒出了大量的浓烟。
这起飞机爆炸案引起了FBI的高度重视,凶手的目标究竟是整架飞机还是飞机上的某个人?这起案件到底是个案还是有组织的恐怖袭击?诸多猜测被摆上案头,甚至有人在怀疑这是不是一起恶作剧,但是这种可能很快就被排除了。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但是案件侦破依然没有丝毫进展。此时,FBI还没有把这两起爆炸案联系在一起。为了调查此案,FBI组织精英成立了专案组,并宣布美国政府将提供100万美元的悬赏,鼓励大家提供任何关于凶手的线索。
1982年5月初,邮包炸弹再次出现。在范德比尔特大学任教的菲舍尔教授收到了一个包裹,因其正在外讲学,所以他委托私人秘书珍妮特拆开包裹,伴随着一声巨响,珍妮特倒在了血泊之中。这个包裹是从美国中西部的杨百翰大学寄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上面标注的收件人正是菲舍尔教授。因为菲舍尔教授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州立大学,于是,一名菲舍尔教授以前的同事便把该包裹转送到了他现在的办公室。
这一次,FBI终于把几起爆炸案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几乎调查了所有与案件有关的人员,甚至就连那位转送包裹的热心同事也被列入怀疑对象范围,但依旧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话虽如此,FBI探员们还是在这次的炸弹残片中发现了新的线索——在填装炸药的钢管上印着两个字母“FC”,即“Freedom Club”,意思是“自由俱乐部”。这是一个恐怖组织吗?FBI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调查这样一个似乎子虚乌有的组织,结果依然一无所获。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邮包炸弹一直断断续续地出现,据FBI的档案记录,一共出现了8枚炸弹,共造成3人死亡、5人重伤。特工们追着8枚炸弹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丝毫收获,这让他们非常苦恼,因为威胁一直存在,他们却没有什么办法去阻止。这种令人尴尬的状况持续了十多年之后,转机终于出现了。
1995年5月,或许是凶手觉得有必要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意愿,毕竟FBI十几年来都没有找到丝毫关于他的线索。于是,一篇题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的文章被寄到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大型报社。文章洋洋洒洒数万字,通篇都在阐述一个观点,那就是工业化导致了人类的灾难,并且呼吁所有人一起来抵制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篇文章之所以会被FBI与持续十几年的爆炸案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和文章一起寄到报社的还有一封信,信中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要求或者说一个威胁:这篇文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逐字逐句、不加删改地刊登在报纸上,否则我就会继续之前的恐怖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