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沧浪濯缨
她干瘦的脸上明显流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阴霾的双眼中闪耀着冷酷的光芒,然而当她转过身去,留给众人的却是一个落寞的背影。她只是个小人物,既有小人物的脆弱,又有小人物的坚强;既有小人物的粗鄙,又有小人物的不凡。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寇准《阳关引》
喧嚣浮华的背后,该遗忘的都被人刻意地抹去了。
本该是南京一大盛事的斗茶大赛因种种缘故最后只在平平无奇中谢幕,全大道的案子也终于了结。按照官方公布的案情,凶手是沙州人氏张望归夫妇。他二人本为寻《张公兵书》来到中原,当晚赶去全大道家中,用刑逼问兵书残页情形。全大道被迫招供出兵书是假的,是他为了生财而伪造的,张望归夫妇一怒之下便杀了他。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那张望归的身份,不独与张巡同宗同族,还是唐代名将张议潮的直系子孙。他夫妇二人因非大宋子民,兼有沙州使者的身份,提刑司不敢擅断,只将案情上报朝廷。
寻找《张公兵书》的热潮终于淡了下来,代替它的是西夏奸细的话题。大茶商崔良中也再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人物,因为他千辛万苦寻回的女儿崔都兰竟是西夏太子妃野利裙。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虽然不愿意义弟家丑外扬,可为了平息兵书风波,不得不作出少许牺牲。于是,假崔都兰的事被一再夸大,洋洋洒洒,添枝加叶,演绎出许多生动的故事来,揭破西夏奸细的功劳也全算在马龙图身上。但城中也有传闻说,这件事其实全是小青天包拯的功劳。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野利裙被绑到提刑司大堂上后的第一句话:“哼,你敢对我动刑,你可知道我是谁?我是西夏太子妃野利裙。你敢对我无礼,明日大宋皇帝就灭你满门!”于是,一向铁面无私的提刑官康惟一为之束手,恭恭敬敬地下堂,亲手为野利裙解开了绑绳。
野利裙虽然没有成为提刑司的座上宾,却也没有沦为阶下囚,只被软禁在官署的一间空房中。她未来的命运,已经不能由康惟一等官员决定,而要由大宋皇帝、皇太后来主宰。
慕容英因主动投降大宋,亦没有享受镣铐加身的待遇,先暂时安置在兵马监押司军营中,一边养伤,一边等待朝廷发落。
而对包拯等人而言,真相远非这些。但官府加派人手,以搜捕野利裙余党的名义四下搜寻李元昊、杨守素等人,竟始终没有任何发现。
经历许洞失踪一事,包拯虽然仍然怀疑提刑官康惟一,但却不再有当面向他质问的想法。还是沈周说得对,证据,最要紧的是证据。
然而另一个不幸的消息是,曹府戚彤派出的仆人并没有追到张尧封夫妇,他们乘坐的夜船离开南京后不久就遇到水盗,连同人带财都不知道被劫到哪里去了。若是能寻回曹云霄,她肯承认情人即是李元昊的话,那么就可以证明李元昊要挟康惟一一事属实,然而证人凭空消失,一切成为了梦幻泡影。应天府学曹诚得知爱女和女婿被水盗劫走,人财两失,急怒攻心,吐血晕倒,当晚就撒手归西。
文彦博居然在这个时候回来了南京,带来了更加令人不安的消息——西北发生了羌人之乱,朝廷正设法平乱,他父亲文洎调任河东转运使也与这次事件有关。
原来西北边界地区住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称为“熟户”[1]。这些羌人虽然归顺大宋,却常常被自高自大的大宋官员欺凌侮辱。环州知州崔继恩因需要大批粮草,强行摊派给辖区熟户,不断派人催督。负责催督的宋朝官吏欺骗羌人不知具体数量,加倍征收,羌人稍不如意,他们便大打出手,引发羌人部落不满,人心思乱。之前泾州蕃部首领厮铎论因犯罪而逃亡,正好在这个时候回来了故乡,泾原路钤辖周文质与部署王谦、史崇信三人共同商议要诛杀厮铎论,预备逮住他后当众凌迟处死。羌人疑忌顿生,决意铤而走险,互相传箭联合起来,举兵包围了平远、定边、合道、石昌等宋军驻扎的城寨。[2]周文质等人又擅自做主,调动兵马,准备动用武力镇压羌人的反抗斗争,局面遂一发不可收拾,羌族各部落群起响应,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宋朝军队,形成了严重的边境骚乱。
包拯闻听事变经过,不由得皱眉道:“为何朝廷任用的边将总是些粗鄙无能之辈?本来无事,偏要好端端地催生出一场事变,而今西夏又要借机生事了。”文彦博道:“这也是朝廷最担心之事,听说羌人已经派人向西夏求援,预备两方联兵,共犯大宋。”
送走文彦博,沈周道:“看来朝廷多半要将野利裙当谈判的筹码了。可惜没有捕到李元昊,不然筹码更重。”张建侯道:“这么说,野利裙根本就不会受到惩罚了?那些被她害死的人岂不是都枉死了?”
沈周道:“就算没有西羌之乱,野利裙也不会受到大宋国法惩处,现下她更可以全身而退了。”张建侯一时默然。
正好有仆人进来告道:“几位公子还在家里做什么?外面的人都赶着说,朝廷下了旨,要押那西夏太子妃进京了。她就快要出提刑司了,公子们不去看热闹么?”
包拯几人闻言,愈发意兴阑珊,干脆各自回房,读书的读书,午睡的午睡。
刚翻了数页书,便有仆人来叫包拯出房见客。包拯来到堂中,却见父母双亲和未来的岳父董浩都在,料想是要商议自己的婚事。哪知道包令仪却先告知朝廷已经批准了他辞官回乡,近日移交官署事务后,便要预备返乡之事了。
包拯闻言,心中无喜无悲。他当然希望留在南京,毕竟这里有最好的书院、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学,但他也希望早日送小游回家,希望父母远离是非之地,安心颐养天年。无论如何,总算是有归期可待了。
包母道:“离开南京前,我们和亲家公都希望能将你和董平的婚事办了。”董浩道:“是啊,你们尽快成亲,平儿就可以跟你一道返乡,沿途照料公公、公婆,免得日后来回奔波了。”他毕竟爱惜女儿,想到从此与爱女远隔千里,再难见上一面,眼角竟是湿润了。
包拯见到董浩老泪纵横的样子,心中很是感动,忙躬身道:“一切但凭父母大人和岳父大人做主。”遂坐下来一道商议具体日子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