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第2/2页)

卡尔夫故事的另一部分作品是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或者散文,集子里收了七篇:《童年轶事》、《七月》、《拉丁语学校学生》、《艳遇》、《大蝴蝶》、《青春是美丽的》和《大旋风》,也许还应当包括主要情节发生在慕尼黑的《厌世》,全是作者对自己孩提年代、学生时代和学徒或小伙计生活的回忆,貌似平淡却十分感人,如同他同时代作家图柯尔斯基所说:“极少人能够写得像黑塞那样。他不仅能够描写出一个夏日黄昏和一次令人精神爽快的海水浴,描写出体力消耗后松弛的乏力感——做到这一点也许并不难。然而,他却能够做到让我们的内心也随之炽热、凉爽和乏力。”这些作品里的主人公总是在自然本能和传统行为规范之间动摇,黑塞曾对自己喜爱写童年回忆作过阐述:“人们对自己所遭逢的一切,唯有少年时代的感觉才是完全新鲜和清晰的,总能维持到十三岁、十四岁,却可以铭记整整一生。”从这些作品对青少年摇摆于自由与约束的心理描绘已可窥见作者日后许多重要作品,尤其是《玻璃球游戏》中“双极性”主题的发展轨迹。

本集其余几篇早期作品的内容则各不相同,它们表现出作家的多方面才能。《狼》记述的是一九年发生在瑞士尤拉山区的一件真事,一只离群的狼被农民们追逐击毙了,这只独行野兽的美丽与不幸引发起同为孤独者的美学思想。《狼》导致的问题后来成为黑塞中年代表作《荒原狼》的主题,也是本集所收《郊狼》的主题。《卡萨诺瓦的转变》和《罗伯特·阿吉翁》是两篇传奇色彩浓郁的小说,取材自作者阅读得很多,但并不熟谙其生活的意大利和印度素材,却与另一篇回忆一次演讲旅行的《文学晚会》写得同样细腻生动,同等程度地显示了黑塞式的谑而不虐的揶揄和幽默风格。《城市》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表露出作者对现代文明诸多裂痕的批评倾向。它阐述了黑塞的一种宇宙观,认为人类的生活应当“纳入人类与大自然、与全宇宙节奏一致的次序中”。

《欧洲人》和《小孩的心思》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黑塞尚居住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正在从事战俘救济工作。《欧洲人》用譬喻方式表达了作者探寻世界上不同民族共通之处的愿望:人类尽管存在种族、语言、文化等种种差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则相同;人类的一切精神努力无不具有内在一致性,一切精神工作者的目标也相同。《欧洲人》的主题几年后变形和发展为黑塞重要代表作《席特哈尔塔》。《小孩的心思》则又重返卡尔夫生活,用一个十一岁少年又偷窃又撒谎以致受尽内心折磨的故事,再度奏响了欲望和理性矛盾的忧伤乐曲,与以往同类作品的区别是糅进了对去世不久父亲的柔情。

从战时工作返回和平生活的第一年,黑塞以惊人速度写了大量作品,《克莱因与瓦格纳》以及《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便完成于同一个夏天,两者都具有虚拟精神自传性质,都用正反面或者朋友之间互相补充的方法来刻划同一个人物个性的分歧以及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克莱因与瓦格纳》塑造了一幅二元化的人物画像;一个是实际的个人主义自我,另一个则是超越个人的人性自我。在克莱因普通日常生活旁边总流逝着瓦格纳的精神层次生活。克莱因喜欢苟且偷生,瓦格纳则总是趋向肉体灭亡。二元化克莱因是后来《荒原狼》哈勒尔的雏形。《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则用一对朋友形象描述这种双极化现象。一些德国评论者认为画家克林格梭尔原型为凡·高,而他的朋友诗人海尔曼是作家的揶揄自画像,天才画家克林格梭尔宁愿为艺术而濒于灵魂四分五裂的疯狂状态,也不愿意活在没有高峰也没有深渊的平坦境界,而诗人海尔曼则安于平凡的世俗现实。这两篇作品和《小孩的心思》后来都收入了黑塞以《通向内在之路》为题自选的专集里,序言中提到他汲取和运用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使之变成西方思想的情况,《克莱因与瓦格纳》里出现中国思想,《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里出现李白和杜甫也就并非偶然了。

本集最后三篇中的《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和《郊狼》写于希特勒上台前人们热衷于讨论德意志精神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和《城市》主题相同,是描写现代文明裂痕的姐妹篇,黑塞早在二十年代便批评现代城市模式的千篇一律性,目光之敏锐令人惊讶。《郊狼》写于《荒原狼》问世一年之后,叙述了半人半狼哈勒尔与现实社会的艰难相处关系,一方面揭示出客观现实对人类个性和创造力的压制,另一方面则为无奈的自我讥讽。这里用得上法国作家纪德论《通向内在之路》时评价黑塞的一段话:“黑塞具有一切我认为最珍贵的艺术特质:把优美性和深刻性,艺术规则和创造性如此罕见地巧妙联结在一起。他有嘲笑自己的能力,他不尖刻挖苦和冷嘲热讽,而是保持距离的快活的讽刺。”

《中断的课时》是本集所收唯一写于三十年代后晚年隐居生活时期之作,一篇七十一岁老人的童年回忆。故事开始处奉师命离开沉闷教室的喜悦和结尾处对师命的怀疑和自责,种种孩提年代的感受,丝毫未因悠长岁月的冲淡而退色,作者的天赋禀性也就跃然纸上。

黑塞一生博览群书,曾写过许多论读书的文章,他有两句话恰恰适合这本选集,也以此来结束本文吧。“对于一个善于读书的人来说,阅读一本好书,好似去结识一个陌生人的品性和思想方式,试着去了解他,让他成为自己的朋友。”“真正的文学是一定有读者的,因为它们包容了人间的基本真理和真相,尽管时代业已流逝。”

张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