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第2/2页)

小说不仅靠交织各种社会层而和各种地位的人物来实现其主体结构,它还用了主题上的种种相反的东西实现其风俗画的内在主体感,诸如:进取与退避、爱的获得与亡失、性爱的快乐与道德的责任、不同阶层的溶汇与隔离、人的融洽与对抗、信念与妥协等等。关于这一点,从小说结尾处主人公尼尔的内心独白中可以获得启示。他说:

“在我的体内,究竟是什么东西已由追求、攫取而变为爱情,然后又颠倒过来?什么东西又使“得”转变为“失”,然后又使谁能说得准“失”转变为“得”呢?”

小说中的帕蒂姆金无疑是成功的代表,除了机遇之外,他靠苦干。他说:

“如果一个人努力干,他会得到报偿。你要明白,坐在那里你不会有什么出息你信我的话,美国最伟大的人干得可卖力气啦,就是洛克菲勒也得努力干。成功可不是件容易事儿……”

尼尔却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他没有根基、没有计划,不是一个成功的代表,不过他由于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生活敏感、重感情而不愿牺牲信念去妥协。然而,他们二人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相差悬殊。这使作家有机会向读者提供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画面和心理写照。

尼尔与布伦达真诚相爱,但他们必须对抗社会地位和贫富差别带来的压力。他们相互吸引的性欲是世俗、社会和传统观念的压力的对抗。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精神之爱上,同时又希望能以性爱来加固他们之间的纽带,以对抗地位差别产生的离心力。然而,在强大的传统道德与责任心理的大网之下,这无济于事,结果他们之间的纽带正是由于性爱引起的外在世界骤然加剧的压力和自己内心矛盾的陡然尖锐而过早地突然断裂了。

小说以讥讽的调子揭示了尼尔的幼稚和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茫然不知。他近乎于一个社会的局外人。他的对抗苍白无力,他对性爱的快感追求大于对抗意识,说他是反叛者还不如说他是失败者。

作家对失败者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小说的结尾是罗斯用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尼尔的生活将翻开新的一页而且充满希望:乘火车回到纽瓦克,犹太新年第一天的太阳正冉冉升起。

《再见吧,哥伦布》以其完美的结构、宏大的含量、诗意的笔触、强烈的现代感给美国文学中的长篇体裁拓宽了领域、深化了文学的美学意义。读完小说掩卷沉思,一幅幅美丽迷人的风俗画出现在眼前,凄婉动人的恋情之歌则伴随着小说中那支《再见吧,哥伦布》的曲子回荡在耳边……

王守义

1988年1月16日于哈尔滨黑龙江大学校园

丛书说明

在瑰丽的美国文学的长廊里,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长期被翻译界、读书界和评论界忽略,这就是短长篇小说。

这种作品具有长篇小说的种种特质,然而它篇幅短,在人物、情节和环境等方面又比长篇简单,但是却更为灵活,常常具有诗的笔触,感人颇深。

它又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中篇,因为对它的界定并不只局限于篇幅,而且以简洁明快、富于启迪而著称。

在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现代工业社会中,短长篇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它吸引了那些有才能的作家在这种形式上一展身手。由于这一文学形式的强大竞争力,许多言情小说和探案小说也纷纷混迹其中。然而,真正给这种文学形式带来荣誉的是那故事动人、寓意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以较强的可读性征服读者,而且以其丰盈的精神力量与美学风范获得持久的文学价值。

这一辑里介绍的五本几乎皆出于名家之手,每一本都在美国文学中享有盛誉。如约翰·厄普代克《嫁给我吧》、西尔维娅·普拉思《钟形罩》等。鉴于选题所限,只能一家选一本。下一辑中将推出更具现代性、更有流派特色的美国短长篇小说。

希望这辑美国短长篇不仅对了解美国文学是一个窗口,而且对中国文学创作也是一个大可一窥的窗口。

再见吧,哥伦布

张蓉燕译

北方文艺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