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第4/17页)

如果有人指责我前面的叙述过于概念化,失之抽象,那么我只能回答说,因为我无意罗罗嗦嗦地去描写正常的人们思春期的肖像及旁观者看来别无两样的表象。如将我心灵中见不得人的地方除外,以上是与正常人的那一时期和以至心灵内部都极为相象的,我在此完全与他们一样。仔细想想,好奇心也与常人一样,对人生的欲望也与常人相同,也许只是由于过于贪图反省的缘故,这只要想象一下一说什么就面红耳赤,而且对自己的容貌也无自信,认为它不会受到女人青睐而只是一个劲地啃书本成绩大体还可以的20岁以前的学生就行了。也可以想象一下那学生是怎样地渴望女人,怎样地心急如焚,怎样地徒劳烦闷。也许再没有比这更容易,而且毫无魅力的想象了。我省去对这种想象的无聊描写也是理所当然的。那内向学生的极不生动的一个时期,我完全与之相同,我发誓绝对忠于导演。

在这期间,我将只是注意年长青年的想法,一点点地也移向了比我年少的少年。这自然是因为连比我年少的少年都长到了那个近江的年龄。然而,这爱的推移,也与爱的性质有关。虽然依旧是隐藏在心中的想法,但我在那野蛮的爱中,加入了娴雅的爱。保护者的爱、类似于爱少年的东西,由于我的自然成长,而显露出征兆。

希尔休弗尔德将倒错者分类,将只迷恋成年同性的一类叫作androphils,将迷恋少年及少年与青年之间年龄的一类叫作ephebophils。我正在理解ephebophils。Ephebe是指古希腊的青年,意味着18岁至20岁的壮丁,其词源是来自宙斯与赫拉的女儿,不死的赫拉克勒斯的妻子海贝。女神海贝是为奥林匹斯诸神斟酒的酒司,是青春的象征。

有个刚入高中,才18岁的美少年,他是个有着白皙、柔美嘴唇和平平眉毛的少年。我知道他的名字叫八云。我的心欣然接受了他的容貌。

但是,我在对他一无所知时,就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快乐的礼品。一周一轮换的由最高年级各班班长喊晨礼口令,无论是早操时还是下午锻炼。(高中时有这样的事,即首先进行30分钟左右的海军操,然后扛着铁锹去挖防空壕或是去锄草。)隔了四周,轮到我喊一周口令,夏天一到,这个繁文缛节的学校,不知是不是受当时潮流所迫,也规定学生们半****着做体操。班长从台子上发出晨礼的口令,待晨礼结束后,发出“脱上衣”的口令。大家脱完,班长走下台子,对交替走上台子的体操教师发出“敬礼”的口令,然后跑到最后一排,自己也脱成半****做体操;由于做完操后是教师喊口令,所以班长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程序就是这样。我怕喊口令,以至一喊几乎就浑身发冷。不过像上面那样军队式的刻板方法,有时对我来说却正合我的理想,所以我暗暗地等待我值日的那一周。因为托这种方法的福,我可以就在眼前看到八云的身姿,而且既不用担心被人看见我那贫瘠的****,又能看见八云半裸着的身体。

八云大都排在口令台正前方的第一排或是第二排。这张脸很容易发红;看他跑来做晨礼时那气喘嘘嘘的脸,我感到是一种愉快。他常常是一边气喘嘘嘘,一边一粗鲁的动作解开上衣的口子,然后将衬衫的下摆,从裤子里拽出来。这样,我在口令台上,想不看也不可能不看那若无其事裸露出白皙光滑上身的他。因此,当朋友漫不经心地对我说:“你喊口令时总是低着眼睛吗!?你就那么胆儿小啊!”这时,我就浑身打冷颤。但是,这次我也没有得到接近他蔷薇色半****身体的机会。

高中部学生曾利用夏季的一周,全都到M市的海军机关学校去参观。那天,在游泳时间大家都跳进了游泳池。不会游泳的我,以肚子不适为借口,只想旁观。可一个海军大尉主张日光浴是万病之药,所以,我们病人也都被搞得身体半裸。一看,病人组里有八云。他抱着白皙紧绷的手臂,微风吹拂着那被阳光晒黑的胸脯,像是用洁白的前齿玩弄下唇一样,紧咬着它。参观中自称生病的人们,由于都选择了游泳池周围的树阴而集中起来,所以,我接近他是不困难的。我观测着他柔软躯体的周围,凝视着静静地随呼吸而起伏的腹部。我不禁想起惠特曼这样的诗句,

……年轻的人们仰面朝天

白皙的腹部在阳光下隆起。

——但是,这次我也没对他说一句话。因为我为我那贫瘠的胸部及瘦弱苍白的胳膊感到羞耻。

昭和19年——战争结束的前一年——的9月,我毕业离开了幼年起一直就读的学校,考入某大学。父亲不由分说强迫我选择了法律专业。然而,我并没有太沮丧。因为我清楚,不久自己将被拉去当兵而战死沙场,一家人也将在空袭下全部丧生。

当时盛行借衣服。一个高年级的老校友在我入学的同时要上前线,就把他大学的制服借给了我。我说好待我上前线时一定还给他家,于是穿上它上起学来。

虽然我比常人倍怕空袭,可同时也以某种甘美的期待焦急等候着死的到来。我反复说过,未来对于我只是个沉重的负担。人生自起初就用义务观念把我卡得死紧死紧。我不可能履行义务于人生是一清二楚的,可它仍旧以不履行义务为由严厉斥责我。我想,我一死,让你这人生扑个空岂不快活。我官能地和“战时流行”——死的教义发生了共鸣。我想,万一我“光荣牺牲”(这虽然与我的形象相距甚远),就是滑之大稽地结束了一生,坟墓下的我就有了不尽的笑料。可警报一旦作响,这样一个我则往往第一个逃进防空壕中。

……我听见了难听的钢琴声。

那是在一个马上就要作为特别干部候补生入伍的朋友家。我很珍重这个名叫草野、高中时期可以和他探讨些精神问题的唯一的朋友。我这种人不敢奢望交朋结友,但我下面的话却恐怕连这唯一的友情也要伤害,我感到了迫使话语出口的自己内心的残忍。

“琴音好听吗?上气不接下气似的。”

“弹琴的是我妹妹,老师刚走,她正在练琴。”

我们停止了对话,再次竖起耳朵。草野马上就要入伍,怕是飞进他耳中的已不单单是隔壁的钢琴之声,而是眼看就要与之分离的“日常之物”的既蹩脚又急人的美吧。像是对照着笔记做出的差劲的点心,琴的音色里有一股亲切感。我秉性难移,忍不住问道:

“多大了?”

“18岁。我下边就是她。”

草野回答。

——越听越觉得那确实是18岁的、多带梦幻的、尚未意识到自己美在何处的、指头犹存稚气的钢琴声。我希望她的联系能永远继续下去。果然,如愿以偿,这琴声在我的心中一直响到5年后的今天。多少次,我力图相信这是我的错觉。多少次,我的理智嘲笑这种错觉。又有多少次,我的软弱讥笑我的自我欺骗。尽管如此,钢琴声却支配着我,假若能从宿命一词中抽去让人生厌之义,那么对于我,这声音的确是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