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卡森(第7/18页)
1967年春,她离世数月之前,卡森来到爱尔兰见导演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他正在将卡森的《金色眼睛的映像》拍成电影,主演是伊丽莎白·泰勒和马龙·白兰度。这一邀请让她激动万分,每天早晨醒来她都怀着对爱尔兰的热爱,重读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31],因为它也是以爱尔兰为背景。经过几个月的筹划安排,她终于在1967年4月出发了。从香农机场到休斯顿的宅邸,她必须乘救护车。不过她喝着波本威士忌,抽着薄荷烟,决心好好享受。一大群人想拜访这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在起床会见众人的间隙,她读乔伊斯、奥凯西[132]和叶芝。她甚至口授了《一封给爱尔兰的情书》。回去的时候,人们依飞机客舱的尺寸制作了一个塞着海绵的大垫子,它可以摆成一张躺椅。先是让她登机,一将她舒服地安顿妥当,爱尔兰航空公司就为头等舱乘客们开了一瓶香槟,众人一起为这位著名作家干杯。
尽管她身心都遭受了种种痛苦,但麦卡勒斯还是保持了某种青春,这在她最糟的时候救了她。在生活中,她幼稚、自我且穷困,依赖他人的陪伴和照顾。或许,除了《心是孤独的猎手》,再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她将这种天真与幼稚、这种“被延长的青春期”——她一次又一次地援引这个表述来描述生她养她的南方——如此完美地集中展现出来。而且,她再也找不出别的书,能将这种幼稚的急躁、朝气、韧性和短暂的成长之痛与她深爱的祖国,美国,如此明确地联系起来。
[130]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美国剧作家,作品有《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
[131]《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威廉·理查德·瓦格纳所创作的歌剧。
[132]即肖恩·奥凯西(Seán O’Casey),爱尔兰剧作家,作品有“都柏林三部曲”等。
9
1949年,麦卡勒斯在《周刊报道》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孤独……一种美国症”。虽然它篇幅短小,但我逐渐将它当成了她的信条,多年以来,我总是会回头重温这篇文章。她写道,美国人“喜欢孤身一人去厘清事实。而欧洲人安于家庭的羁绊,严格地忠于等级制度,对美国人天生的精神孤独他们所知甚少。欧洲艺术家喜欢结成团体或艺术流派,美国艺术家则始终坚持特立独行——不仅像所有思想创新的人一样不随社会大流,而且在他自己的艺术领域内也是这样……不论在乡间生活的田园之乐中还是在有如迷宫的城市里,我们美国人始终都在求索。我们徘徊、追问。但答案潜藏于各人心中——对我们身份的答案,我们驾驭孤独的方式,最终在孤独中找到归属的方式”。
如果说对我们的民主来说必不可少的恰是这种美国式的孤独,它跟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力更生的品性一起孕育了我们的民主,我并不觉得言过其实。我想起了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那篇振聋发聩的短论《自我之孤独》,她告诉公众,美国每一位生而孤独、只对自己负责、并注定独自终老的女性在内心深处对平等权利都有一种本能的需求。因而,她需要有能力养活自己。卡迪·斯坦顿在文章一开头就说,她支持“每个人拥有自己的个性”,继而,她详细阐述了为什么每个女人都必须“拥有一个她自己的世界,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当一个想象中的鲁滨逊,跟她的女星期五一起生活于一个孤岛之上”。
她以更偏诗意与痛苦、而非思辨和论争的语言写道:“每个人的孤立,以及自立的必要性,必定可以给每个人选择自己环境的权利。”接着她讲道,有一次,她问俄国的政治囚徒克鲁泡特金王子,“没有书、笔、墨水和纸,他是如何度过在狱中的漫长年月的”。他说:“在追求一种理念的时候我注意不到时间。难解的问题想累了,我就逐一背诵所有学过的美丽散文或诗篇。”他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辽阔帝国,没有哪个俄国看守或沙皇可以侵入”。
麦卡勒斯很有音乐灵性,在大纲中她写道,这本小说在形式上“通篇都会用对位法”[133]。她继而解释道:“就像赋格曲里的单个声音一样,每一个主要人物自身都是一个整体——但是,当他跟书中的其他人物相对照并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他的个性就会呈现一种新的丰富性。”书中的主要人物都为一种内心的孤立感而痛苦。他们的痛苦是独特的,但他们都太专注于自己对倾听他者的执迷,或根本就太专注于他者,因而他们都具有这种倦怠的孤立感。
正如乔安娜曾说的,孤独的形式各种各样。在某些方面,独处的孤独远不及许多人在一起时感到的孤独那样砭人肌骨。乔安娜和我会聚精会神地看卢图兹-罗特列克、毕加索和爱德华·霍珀的画,画上的人们或坐或站,彼此都只有一臂之内的距离,但他们似乎都比一人独处时显得更孤独。在所有这些画中,沉默都加重了孤独的感觉——他们的眼神没有交流,彼此也不说话——大家显然都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同时又都意识到他人的身体离自己如此之近,这些都加重了孤独之感。
近来,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孤独,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对于它,我还没能找到恰当的艺术化表达。我在网络上看到很多照片,成群的年轻人们挨着坐在一起,但每个人都在忙着发短信。这些照片最使我不安的是,这些青少年似乎完全意识不到他们身在何处或跟谁在一起。他们不是孤独,他们的心完全在别处。卢图兹-罗特列克、毕加索和爱德华·霍珀都试图传达一种对这可怕的孤立的意识,你不再看那些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你都会觉得某种痛苦还在跟随着你,但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对周围的环境麻木了。
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主要人物们同样都对周围的环境没有意识;他们都太专注于对观察或倾听他者的执迷,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不能让他们感到快乐,也不能给他们安慰。他们因为无力表达自己或与他人沟通而烦恼。这让他们不安。这也让他们无法了解自己,因为在麦卡勒斯看来,对自我的找寻与同他人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对婴儿来说,”麦卡勒斯写道,“身份的问题和对乳汁的需要一样迫切。婴儿会伸手去够自己的脚趾,继而探索婴儿床的栏杆;他会一次次地比较自己的身体与周围物体的不同,在他们犹豫的、稚气的眼神中,原始的好奇慢慢出现。”这种自我的意识不只在哲学上,在实用中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