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头》(第5/5页)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对吧?”兰比亚斯问。
“对。就在圣诞节前,她带着玛雅还有那本书又来到我家。她说她去找了波士顿地区所有的拍卖行和经销商,没有一家想经手这本书,因为它没有来源证明,而且警方在打电话询问一本失窃的《帖木儿》。她从包里取出那本书递给我,我扔回给她。‘我拿这本书有什么用?’玛丽安・华莱士只是摇着头。那本书掉到地上,那个小女孩把它捡起来开始翻看,但是根本没有人注意她。玛丽安・华莱士大大的琥珀色眼睛里涌满了泪水,她说:‘您读过《帖木儿》了吗,帕里什太太?它写得很悲伤。’我摇头。‘这首诗是关于一个突厥征服者,他为了得到权力,用自己生命中的爱人——一个可怜的乡下女孩——做了笔交易。’我说:‘你觉得我们这里就是这种情况?你想象自己是个可怜的乡下女孩,我是卑鄙的妻子,把你和你生命中的爱人拆散?’
‘不。’她说。就在那时,那个小孩哭了起来。玛丽安说最糟糕的,是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丹尼尔去她就读的学校开过朗诵会,她很喜欢那本书,她跟他睡觉时,已经读过上百万遍他的作者小传,也完全知道他是有妇之夫。‘我犯了很多错误。’她说。‘我帮不了你。’我说。她摇摇头,抱起那个孩子。‘我们不会再妨碍您了,’她说,‘圣诞快乐。’
“她们就走了。我很受触动,我就进厨房,给自己泡了点茶。等我从厨房出来进客厅时,注意到那个小女孩把背囊落下了,《帖木儿》在背囊旁边的地板上。我捡起那本书,想着我只用第二天或者第二天晚上溜进A.J.的住处,把书还回去就行。这时我注意到书上有蜡笔的画痕。那个小女孩毁了它!我拉开背囊的拉链把书放进去,把背囊放进衣橱。我没有刻意藏得很好,想着也许丹尼尔会发现并问及此事,但是他从来没有。他从来不关心。那天夜里,A.J.打电话来问该给小孩子吃什么东西。玛雅在他家里,我同意赶过去。”
“第二天,玛丽安・华莱士被冲到了灯塔那里。”兰比亚斯说。
“对,我等着看丹尼尔会说什么,看他会不会认出那个女孩,认那个小孩是他的。但是他没有。而我,懦弱如我,也一直再没有提起这件事。”
兰比亚斯搂过她。“这一切都没有关系,”过了一会儿他说,“就算那是犯罪的话……”
“那的确是犯罪。”她坚称。
“就算那是犯罪的话,”他又说了一遍,“对这件事有一点点了解的人都死了。”
“除了玛雅。”
“事实证明玛雅过得很好。”兰比亚斯说。
伊斯梅摇摇头。“是这样的,对吗?”
“照我看,”兰比亚斯说,“你偷那本书时,算是救了A.J.费克里一命。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你算是哪门子警察啊?”伊斯梅问。
“老式的。”他说。
第二天夜里,就像过去十年里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一样,“警长精选读书会”在小岛书店举行活动。一开始是警察们不情不愿地参加,但是一年年过去,这个小组越来越受欢迎。到如今,它是小岛书店举办的参与人数最多的图书聚会。读书会中还是警察最多,不过他们的妻子甚至他们的孩子——在他们岁数够大时——也会参加。几年前,兰比亚斯定了一条“缴械在外”的规矩,在此之前,《尘雾家园》[116]引起了特别激烈的争论,以至于有位年轻的警察拔枪对准了另外一位警察。(兰比亚斯后来对A.J.反思说那本书选得不对。“那本书里有个有趣的警察角色,但是有太多地方是非不明。从现在起,我要坚持选择轻松一点的那类。”)除了那场事故,这个小组中一直没有出现暴力,当然书中的内容除外。
按照他的惯例,兰比亚斯提前到书店来准备“警长精选读书会”活动,也跟A.J.聊聊天。“我看到这个放在门口。”兰比亚斯进门时说。他把一个内有衬垫的马尼拉纸信封交给他的朋友,信封上写着A.J.的名字。
“无非又是一本样书而已。”A.J.说。
“别那样说,”兰比亚斯开玩笑道,“里面有可能是一本超级畅销书。”
“是啊,我肯定。这很可能是伟大的美国长篇小说。我会把它加到我那一堆书里:‘在我的大脑失灵前要读的东西。’”
A.J.把那个包裹放在柜台上,兰比亚斯看着它。“这种事从来说不准。”兰比亚斯说。
“我就像是个在约会阶段待了太久的女孩。我已经有过太多次失望,得到过太多次‘非我莫属’这样的允诺,但从来都不是。你当警察,难道不会变成那样吗?”
“哪样?”
“愤世嫉俗,我想,”A.J.说,“你难道没有变得整天都想看到人们身上最糟糕的方面?”
兰比亚斯摇摇头。“没有。我见到的人们身上好坏参半。”
“好吧,给我说几个这样的人。”
“像你这样的人,我的朋友。”兰比亚斯清清喉咙,A.J.无言以对。“有什么不错的我还没有读过的犯罪小说?我需要为‘警长精选’新挑几本。”
A.J.走到犯罪小说那一区。他望向那一排书脊,大多数都是黑、红两色,全都印着大写的银色和白色字,偶尔会有荧光色来打破这种单调。A.J.想到这类犯罪类型小说的方方面面都多么类似啊。为什么一本书会跟别的书不一样呢?它们是不一样的,A.J.总结道,因为它们的确不一样。我们得多看看书的内容。我们得去相信。我们时常接受失望,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重整旗鼓。
他选了一本书,伸过去递给他的朋友。“也许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