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2/2页)

“老臣不知。”韩丞相脸上的笑容慢慢凝固。

苏绾仿佛没看到,扯开话题很随意的跟他话家常,就是不提靖安旱灾一事。

扯到后来,韩丞相明显动怒但又隐忍着不敢发作,不冷不热地问一句回一句。

赵珩在外间听得不住扬起唇角。

女帝所为,确实如自己分析的一般。

听他们闲扯了大概两刻钟,赵珩看到孙来福带着林尚书上了台阶,悄悄拉动手中的丝线。

苏绾松开丝线从容起身,故意很大声的说,“韩爱卿的提议朕也觉得十分合理,多谢爱卿提点。”

韩丞相的脸当场就绿了,“老臣……”

“朕登基时日过短未能想到长远,爱卿不必多言,林尚书此人确实过于狂妄。于朕而言,你们这些老臣都是朕的老师,关于如何治国日后还望爱卿多多谏言,朕今日受教了。”苏绾打断他,径自往外走。

韩丞相黑着张脸跟在苏绾身后出去,看到坐在外边的赵珩,还有站在门口的林尚书,脸色更黑了。

林尚书的脸色也非常难看,一副要把韩丞相千刀万剐的模样。

赵珩垂眸掩去眼底的笑意,心中对女帝的佩服又多了几分。

这一出离间计怕只是开头,回了文德殿才是重头戏。

一行人离开御书房前往文德殿,韩丞相离林尚书远远的,脸色几乎要跟夜色融为一体。

林尚书的反应也差不多,两人一前一后隔开好远的距离。

苏绾只当没看到。

进入文德殿,百官行礼。

“平身。”苏绾淡然摆手,带着赵珩坐上龙椅,居高临下地看着一众朝臣,“深夜入宫有何事要奏?”

“臣有奏。”其中一个朝臣站出来,情绪激动,“吏部尚书被人毒害,听闻陛下还将毒害尚书之人带回宫,此举是否不妥。”

“孙来福,吩咐宫人准备轿辇去将崔尚书接过来。”苏绾抬眼看着那位朝臣,嗓音冷冽,“还有事吗?”

孙来福跟身边的小太监说了声,马上站好。

“臣……”朝臣卡壳了下,默默退回去,“无事。”

“其他人呢。”苏绾神色严肃。

“臣有奏。”又一位朝臣出列,“靖安县连续干旱两年,如今百姓无水可喝无粮可吃,还请陛下即刻下旨拨发赈灾粮。”

苏绾看了一眼韩丞相又看看林尚书,平静出声,“孙来福,取地图来。”

“老奴遵旨。”孙来福抱着拂尘往文德殿一侧走去,叫了两个小太监帮忙,将靖安县和北梁的地图都拿过来。

赵珩偏头看向身边的女帝,隐约觉得过了今夜,林尚书不会再有与韩丞相合作的念头。

女帝给他们设的局,不是离间还有别的。

地图很快送上来,殿内的朝臣都看着苏绾。

苏绾神色自若,起身走走下龙椅前的台阶,前去看地图。

在现世时,她毕业实习第一年几乎天天都是在山里住,亲眼看着百姓和林业工人组成的护林队,巡山防火。

项目组每天都提醒,老烟枪不要跑林子里抽烟,不小心把山烧了是要坐牢的。

她那时是项目组里为数不多的女性,不用参加工地附近的巡查,但心里还是牢牢记住了领导说的防火带位置,记住逃生路线。

靖安山火不能烧,但她要借着这把火把韩丞相和林尚书烧了。

苏绾仔细看完靖安地图,发现县城四周的山林并无放火隔离带,抿了下唇把旁边的小太监叫过来,让他去拿笔。

孙来福恭敬退下。

苏绾看向林尚书,唇角含笑,“此次除了赈灾之外,还要打井找水预防山火发生。方才林爱卿建议朕,出动赤虎军在靖安县四周的山林,开辟防火带防止的山火突发殃及县城,众位爱卿觉得如何。”

“防火带?”谢丞相出列,脸上露出狐疑的神色,“真能防住山火?”

“自然可以。林尚书早年曾在军中历练,驻扎营地之时会将营地四周的树木杂草清除,保证营地的安全。此法用在山林内,亦可减缓山火燃烧的速度。”苏绾仔细解释。

“确实如此,臣听闻靖安连续两年遭遇干旱,心中甚是担忧。”林尚书面无表情。

苏绾含笑扬眉,“林爱卿的建议不仅是如此,他还建议朕从赤虎军中抽掉出两千人,由骠骑大将军监督这两千人分成小队巡山防火,若发生山火骠骑大将军自愿退位让贤,林尚书也辞官回乡。”

殿内安静了一瞬。

林尚书差点把牙齿咬断,好一会才皮笑肉不笑的接话,“靖安县数万百姓,不可大意。”

韩丞相低着头,同样咬牙切齿。

“众位爱卿可有疑议,若是没有朕即刻下圣旨,靖安山林防火和开辟防火带一事,由林尚书亲自负责。”苏绾唇角上扬。

“臣无异议。”谢丞相领着众臣一起回答。

苏绾抬了下眼皮,接过小太监递来的笔在地图上画出几条隔离带,淡淡出声,“将地图取下交给林尚书。”

赤虎军敢动,那就是谋逆,秦王在军中一呼百应量他们也不敢来真的。

敢阳奉阴违,兵权就能拿回来,林尚书还得自行退位,他们不会甘心所以一定会做好这件事。

苏绾等着小太监取下地图交给林尚书,唇角弯了下看向韩丞相。

韩丞相脸上露出生无可恋的表情。

“至于赈灾粮一事,国库空虚目前并未有足够的银子,购买粮食前去赈灾,不过方才韩爱卿跟朕说,此事由他一人承担。”苏绾脸上的笑容扩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韩爱卿方才赠给朕的良言。”

殿内再度安静,所有朝臣都看着韩丞相。

苏绾不给他们出声的机会,又说,“众位爱卿觉得此事交由谁来负责比较妥当?韩爱卿出了粮食和银子,又上了年纪腿脚多有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