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和尚(第3/3页)
顶趾无雅骨:谓浑身无一点文难气。顶趾,从头到脚。 未尝蓄铙鼓:未置法事之具,即谓从来未曾作法事。铙鼓,僧人用于作法事的两种乐器。铙,铙钹,亦称“铜钹”。铜制,形如圆盘,两只相碰擦以发声。 不之靳:不靳之。靳,吝惜。 决:割断。 帖(tiě铁)括:唐代科考,明经科以“帖经”取土,考生为应付考试,将经文中偏僻的章句编成歌诀熟读记诵,叫帖括。明清时代,指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为帖括。 邑庠:县学。 援例作太学生:谓援例捐纳作监生。例,指捐纳之例。详《僧术》注。太学生,国子监监生的别称。 北闱:清代指称顺天(今北京市)乡试。 领乡荐:谓考中举人。 向之“爷”之者“太”之:谓过去称爷的,现在称太爷。 膝席者:谓恭敬者。膝席,谓跪于席。古人屈膝跪地坐,对人表示尊敬时,上身直起,两膝仍着地。语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缞绖卧苫块:谓穿孝服,守丧制,如丧父母。衰,■,孝服。详《咬鬼》“■服麻裙”注。卧苫块,“寝苫枕块”。古人居父母之丧,铺草席,枕土块。 北面称孤:谓跪于灵前,自称孤子。北面,面北而拜。孤,无父之子。《孟子•梁惠王》下:“幼而丧父日孤。”后凡无父或父母双亡皆称“孤”。 杖:苴(jū居)杖,古代居父母丧所用的竹杖,俗称哭丧棒。《荀子•礼论》:“齐衰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 搴帏:揭开灵帏。搴,揭。 棚阁:指暂时搭架的孝棚。 幡幢(fānchuáng番床):同“幡幢”。此指用于丧仪的旌旗。 刍灵:茅草扎成的人马,古时殉葬用品,见《礼记•檀弓》下。丁文“马千匹,美人百袂”,均为刍灵。 事:件。 美人百袂(mèi妹):谓美人五十。袂,衣袖。 方弼、方相:本古代驱疫避邪的神像,见《周礼•夏官•方相氏》。原只有方相,《封神演义》又加上方弼,说为兄弟两人。殡葬时:将其用纸、竹等糊扎成高大狰狞的形象,作为开路神。 盖相摩:车盖相碰撞。 起拜如朝仪:谓礼节如同朝见君主一样。 贡监:明制,生员入监读书者,谓之贡监。见《明史•选举志》。簿史,指主管文书记事的小官。簿,主簿。史,府吏。见《后汉书•杨震传》“召大将令史考校之”季贤注。簿、史,泛指府县主管文书、财赋的杂职吏员。 属(zhǔ主)于道:相接于道。 襁儿:背负哺乳幼童。襁,襁褓。 喧豗(huī灰):嘈杂的响声。 百戏■■(tāngtà趟沓):散乐杂技的锣鼓喧闹。百戏,古散乐杂技。¦¦,锣鼓声。 蹩躠(biéxiè别卸):此谓歪歪倒倒,如跛行一般。蹩,跛不能行。¦,行不正。 尽缁党:全是和尚。缁,黑色。僧服色尚黑,因以指僧人。 两宗:中国佛教禅宗自南朝宋末菩提达摩五传后,因北方神秀的渐悟说与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主张不同,衍变而为南北两宗。 六祖:禅宗自达摩至慧能,衣钵共传六世,即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宏忍、慧能,称禅宗六祖。 法门:佛教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 五蕴:也称“五阴”、“五众”。佛教指色(形相)、受(情欲)、想(意念)、行(行为)、识(心灵)。玄奖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六尘;佛教指色、声、香、味、触、法。认为六尘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接,而产生种种嗜欲,导致种种烦恼,因又称之为六贼。 参禅佛教修行方法,即默坐静思,悟求佛理。 “鞋香”二句:指僧人履地戴天,云游四方,寻师问道。鞋、笠,为其穿戴之物;楚地、吴天,言其奔走之地。 鼓钲(zhēng争)锽聒:钟鼓之声联耳。钲,钲铙,铜锣。锽,钟鼓声。 敖曹:喧闹。 “狗苟”二句:指不顾羞耻,到处钻营,从事淫赌等卑鄙无耻的行为。狗苟,苟且无耻。蝇营,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韩愈《送穷文》:“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网站换新网址了: www.dbxsx.com ,大家请重新收藏,旧网址很快就访问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