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张鸿渐(第4/4页)

这天夜里,张鸿渐在乱树荒林中奔逃,急不择路,天亮时,已经困乏到了极点。开始他本来想往西走,一问路上的行人,才知道离去京城的大路不远了。于是进了一座村子想要卖了衣服换碗饭吃。看到一所大宅门,墙上贴着报喜的条子,近前一看,知道这家姓许,是新中的孝廉。不一会儿,一个老翁从里面出来,张鸿渐迎上去行礼,说明自己想换碗饭吃。老翁见他文质彬彬,知道他不是那种来骗饭吃的,就请他进去招待他吃饭。老翁又问他要去哪里,张鸿渐随口编道:“在京城教书,回家路上遇到了强盗。”老翁就把他留下教自己的小儿子。张鸿渐略略问了老翁的情况,原来是曾在京城做官的,现在告老还乡了,新举的孝廉是他的侄子。住了一个多月,孝廉带了一位和他同榜的举人回家,说是永平人,姓张,是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张鸿渐因他的家乡、姓氏都和自己一样,暗里怀疑他是自己的儿子,然而县里姓张的人很多,他就暂且保持沉默。到了晚上,许孝廉打开行李,拿出一本记载同科举人的齿录,张鸿渐急忙借过来仔细翻读,发现果然是自己的儿子,不由得流下泪来。大家都很吃惊,问他怎么回事,他才指着上面的名字说:“张鸿渐就是我。”接着,他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张孝廉抱着父亲大哭。许家叔侄在一旁劝慰,两人才转悲为喜。许翁便给几位大官写信送礼,为张鸿渐的官司疏通,父子俩才得以一同回家。

方氏自从得了儿子的喜报后,整天因张鸿渐逃亡在外而悲伤,忽然有人说孝廉回来了,她心中更加难过。不一会儿,却见父子二人一同走进来,惊奇不已,好像丈夫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般,她问清了事情的经过,才同大家一样悲喜交集。甲的父亲看到张鸿渐的儿子中了举人,也不敢再有报复之心。张鸿渐格外优厚地照顾他,又从头到尾讲述当时的情况,甲父感到很惭愧,于是,两人成了好朋友。

  1. 【注释】

  2. 永平:府名,府治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3. 杖毙:杖刑毙命。
  4. 鸣部院:鸣冤于部院。部院,指巡抚衙门。见《小谢》注。
  5. 为刀笔之词:撰写讼状。刀笔,古时称主办文案的官吏为刀笔吏;后世也称讼师为刀笔,是说其笔利如刀。
  6. 贪天功:喻指贪他人之功为己有。《左传•信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而况贡夭之功以为己力乎?”
  7. 瓦解:喻崩溃之势如屋瓦散脱,各自分离。语出《椎南子;泰族》。
  8. 急难:急人之难;此指兄弟相助。语出《诗•小雅•常棣》:“兄弟急难。”
  9. 婉谢:据二十四卷抄本,原作“宛谢”
  10. 创词:起草讼词。创,草创。
  11. 坐结党:治以结党之罪。收:逮捕入狱。
  12. 捉刀人:《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令洼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捉刀,握刀。后称代人作文字者为捉刀人。
  13. 凤翔:府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
  14. 细弱:指老、幼、妇女。
  15. 匪人:不是亲近的人。《易•比》:“比之匪人,不亦伤乎?”注“所与比者,皆作己亲,故日比之匪人。”
  16. 关白:禀告。
  17. 《南华经》:即《庄子》。唐大宝元年二月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始称《庄子》为《南华真经》
  18. 以门户相托:托付家事,支撑门户。指招男人赘。
  19. 瓜李之嫌:此谓私相会见,处身嫌疑。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20. 遐弃,远弃。《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干,不我遐弃。”[20]临眺:登高望远;指游览。
  21. 千里一息:千里之遥,呼吸之间即可到达。息,气息、呼吸。
  22. 白分(fèn份):自认为。
  23. 垝(guǐ鬼)垣:倒坍的垣墙。
  24. 瘦(yǔ羽)死:病死狱中。瘦,囚徒病叫“瘦”。此据二十四卷抄本,原作”瘦”。
  25. 远徙,流放到边远地区。徒,流刑。
  26. 竹夫人,夏天置于床上的取凉用具,竹制,圆柱形,中空,周围有洞,可以通风。
  27. 分(fèn份)当:自应;本应该
  28. 差足白赎:勉强可以赎罪。白赎,将功折罪。
  29. 涕不可仰,哭泣得不能仰视。仰,抬头。
  30. 望君如岁:《左传•哀公十二年》:“国人望君,如望岁焉。”岁,一年的农业收成。此谓盼您如盼年岁丰登。
  31. 勿断书香:意谓今其子继承父业,读书上进。书香,古人以芸香草藏书辟蠹,故有书香之称。此用指读书的家风。
  32. 钦案:钦命审办的案件。钦,旧时对皇帝行事的敬称。
  33. 障纱:犹言面纱。
  34. 青海:古称仙海,中有海心山,传说为求仙访道之地。吕湛恩注引逎贤诗:“丘公神仙流,学道青海东。”
  35. 郡:指太原府治。明清时的太原县,在个太原市西南。大比:乡试。
  36. 报新贵者:向新贵人报喜的人。新贵,新任高官的人;此指新登科第的人。
  37. 报条:向科学考中青报喜的纸帖。
  38. 京堂林下者:退休的京官。清代部察院、通政司及诸卿寺的堂宫,均称京堂。林下,僻静之处,指退隐之地。此揩退隐。
  39. 同榜:科举时代同榜取中的人叫“同榜”或“同科”。
  40. 乡、诺:指籍贯和姓氏。乡,乡里,乡贯。谱,姓谱,记录族姓世系的簿藉。
  41. 齿录:也称”同年录”。科举时代,凡同登一榜者,各具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汇刻成帙,称“齿录”。
  42. 披读:翻阅。
  43. 金帛函字:礼品及书信。
  44. 宪台:东汉称御史府为宪台,后乃以之通称御史。此为封建时代下属对上司的称呼。
  45. 在亡:在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