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2/3页)

酱香饼很快就卖完了,后来的难免怨声载道些,可是闻着煎饼果子的香味,也舍不得走。沈寅初态度又好,这早上下来还比平常多卖了几个。

上午趁着没人功夫,他又和面烙了些,三十份,不用十分钟就抢没了。

饥饿营销,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好使的。想到这,沈寅初突然想起来,这两天该找小舅子帮忙跑一趟盛城了。

上冈市现在别说超市了,连百货商店都只有一家,还是国营的。

国营的百货超市有着这时代绝大多数国企的特点——保守不知变通,服务态度又不好。他想买瓶蚝油都没地方买去,家家户户用的都是小卖铺里头散装的酱油,自己拿酱油瓶子去打。

这酱油的味道,只能说非常一般。他可是做小吃的,没有趁手的调味料怎么行?

他琢磨着,趁着这两天小舅子放假在家写报告,直接叫苏淼去盛城买两箱调料回来。因为煤矿运输的缘故,盛城到上冈市通了火车,带回来也不麻烦,买张货票就行。

正琢磨着,小丫着急忙慌地跑过来了。

“哥!”

这会儿正是下午三点钟,只偶尔有一两个客人,看见沈寅初正摊煎饼,小丫住了嘴,等客人走了才过来说。

“哥,我回来的时候去医院那头,发现那边有个卖饭包的了!”

“医院门口那边?”

小丫点点头。

医院门口是个卖小吃的好地方,一来有医院的职工和病人,二来有来陪床的家属。上冈市地方虽然不大,但是仗着矿里头有钱,愣是搞了个三甲医院出来。

而且,因为矿上经常有外伤伤员,上冈煤矿医院的骨科和外科可是附近有名的——病例多,医生技术都练出来了。

当初,沈寅初也动过在医院门口再摆个小摊的想法,不过要绕过去路稍微远了些,他又只租到了小广场旁边的房子,只得作罢。

“卖多少钱?”

“跟咱家一样,两块钱。我在旁边瞅了,卖饭包那女的来买过好几次!”

“没事,别急,她在那边影响不了多少咱们,再说,价格一样,就是公平竞争嘛。”

沈寅初倒是不着急,饭包到底不是他的重头戏,再说怎么可能没人抢生意?能够这么久才有第二个抢生意的,已经出乎他的意料了。

“哥,你咋不着急呢?”小丫比沈寅初着急多了,“这是第一个,以后万一还有咋整?”

“放心,你哥心里有数。你要是没事就帮我看会儿摊子,我去办点事。”

小丫噘着嘴,老大不愿意,可还是乖乖地钻进去替她哥看摊子。

“记得记账!”

“知道了!”

从小广场到老苏家有点距离,沈寅初现在兜里有钱,索性伸手招了个倒骑驴。

到了老苏家,他敲开门,听着屋子里头安静得不像话。往常收音机不离手的老苏头,这回安安静静地在里屋待着,连电视都没开。

“爸,咋不听评书呢?三点多了,该播《隋唐演义》了。”

“听啥,老二写那报告写不出来,非得赖我听评书影响他,那不在屋里头咬铅笔呢么?”

老苏太太不在家,沈寅初又跟老丈人说了几句,就进屋找苏淼去了。

一进屋,他乐了。

苏淼这小子,还真跟那咬铅笔呢!

“多大人了,写不出报告来还咬铅笔头?你写多少了?”

他走过去,弯腰一看,白纸上就一行字。

“关于揭穿‘水变油’骗局的报告。”

“这都眼看着三天过去了,咋一个字没写?你们领导没催你吗?”

苏淼看见沈寅初来了,像屁股下头有东西咬他似的,一下子从椅子上蹦起来了。

“姐夫,你坐这。”

把椅子让给沈寅初,他自己坐在床上:“我就是不会写这东西,等小莲放学了,叫她帮我写。”

“挺大人了,叫高一小姑娘帮你写报告,你也不害臊。行了,这东西我帮你写了,你明天帮我办点事儿去。”

沈寅初从口袋里头掏出点钱来,这年头一百元人民币完全没有流通,用的都是十块钱的大团结。他数出五十张,递给苏淼。

“明天你去盛城帮我买点东西,再跑一趟印刷厂,帮我印点卡片来,行不行?”

本来沈寅初还没想出来这一招,今天听见妹子说有人也开始做饭包了,这才想起来。

他可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各种促销手段不玩起来怎么行?积分卡片这是一种,其他的方式可还多着呢。

“卡片你让印刷厂帮忙设计一下,颜色喜庆一点,不用太大也不用过塑,正面印上沈家小吃,背面印上积分一分,行吧?”

苏淼点点头:“行,我有个同学在印刷厂,到时候印完了也不用过去,直接叫小伟帮忙过去取一下就行。”

跟小舅子交代清楚了买什么调味料,又陪着老丈人聊了一会儿,沈寅初这才离开。

苏淼办事利落,第二天一早上就风风火火地坐火车去了盛城,把他姐夫开单子要买的调料都买了回来。沈寅初知道的时候,这小子已经把东西都送到租房那里放好了。

“行啊,干活挺利索啊。”

小舅子来报信的时候,沈寅初正在小平矿门口这写海报,准备搞个晚上的活动。

似乎是因为一开始的饭包摊他没什么动静,接下来附近又开了两个小摊子,都是卖饭包的。煎饼果子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倒是暂时还没有仿制的。

一开始,医院门口刚开一家的时候看不出来,两家的销量都还可以。大兴嫂的摊子卖得虽然少了一点,可也算可以。

可是又开了两家之后,销量下滑立刻就明显了。

饭包是个没什么技术性门槛的小吃,一下子开了三家,彼此距离还都不远,可不立刻就卖不动了?

大兴嫂急得跟什么似的——要是这摊子黄了,她又要回去屯子里头了。好不容易有这么个机会,不但能给家里挣钱,自己还能落下点私房,在这边住着楼房也舒服。

不光是大兴嫂急,其他几个小摊子也着急。

“不是都说饭包好卖吗?咋这么快就卖不动了!”

在医院门口开饭包店的是个中年妇女,平时没工作在家,发现丈夫经常买这饭包吃,自己忍不住在家里头试着做了做。

结果这一做,味道居然跟外头卖的差不多!

这大婶儿是外地嫁过来的,心眼儿活络,把家里的水桶外头包了层棉被就出来试试。

结果居然卖得不错!

尝到滋味了,她又连着卖了两天,没想到第三天就卖不动了。

——不远的地方接连又开了两家饭包摊,这下哪里那么好卖了?

不光是不好卖,客人甚至开始挑剔她的肉酱里头没有什么肉味了。今天更是等了半天一个人都不买她的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