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第3/3页)
当然也包括她。
周宝璐便拖着萧弘澄的手,叫他接着说。
虽说在深宫里,自有人抚养,可萧弘澄坚持认为自己是自幼跟着沈大人长大的,他说:“见到父皇的时候,十回有九回都能见到沈叔,可是见到沈叔的时候,不一定能见到父皇,你说我算不算跟着沈叔长大的?”
歪理!周宝璐说。
萧弘澄不搭理她的不赞同,只是说:“沈叔是这宫里最值得信任的人,你若是有要紧事,找不着我,只要能找到沈叔,也就不怕了,你记住。”
“嗯。”周宝璐乖乖点头,星星眼等八卦。
萧弘澄不负她所望,果然说给她听,沈容中一生传奇,确实有十分可说的,不仅传奇,有些时候还很有趣,而且周宝璐从萧弘澄的语气与角度中能感觉到,萧弘澄对他的信任、尊敬,甚至还有依赖。
或许,没有沈容中,就没有如今的萧弘澄。
两人能从午饭后聊到掌灯,周宝璐津津有味,觉得可有意思了,而萧弘澄,有一个愿意、有兴趣听他讲以前的事的人,又是何其幸运。
或许爱一个人,就是迫不及待的想参与他的全部过去。
熙和六年的夏天,于大盛王朝来说是一段很艰难的日子,这一年的夏天来的很早,进了四月,就分外的炎热,从六月十七日黄河决堤开始,黄河水冲入淮河夺淮入海,淮河沿线数十州县府,上百万百姓受灾,大量灾民流离失所,各地告急求援的奏折雪片般飞往帝都,要银子要粮食要人力,朝廷紧急从其他各地调运库粮赈灾,各部衙门高速运转,通宵达旦处理政务。
七月十四日夜,钦天监跌跌撞撞跑进宫廷,奏月食之事,皇帝悚然,起驾登观星台,果见星空浩瀚明月正在慢慢变缺牙。
整个帝都无数人都见到了这一不祥之兆,有些人担忧国家社稷,夜不能寐,而有些人,却在弹冠相庆,说:“黄河决堤之际,又生不祥之兆,正是绝妙时机,果然天助我也!”
月食之后不久,皇帝染了风寒,开始还勉强临朝,处理政事,后来病情渐重,卧床不起,太子与诸皇子日夜侍奉汤药,未见好转。
御医奏请皇上休养,不应劳心劳神,皇帝不允,于病床上勉强批阅奏折,后内阁宰辅率众大臣跪请,皇上才下旨,着太子监国。
这样的形势,对早已有了预谋的人来说,正是最好的时机。
皇上病重之际,自然最容易怀疑。
一个月之内,崇州、越州、莱阳三地均有祥瑞,崇州为农人劳作之时,挖出一块乌木,上有江海图案,越州则是在水中捕鱼捞出的一只白龟,壳背上依稀有河晏水清四字隶书的形状儿,莱阳则是从天而降的一块黑漆漆的入手沉重的精铁般的石头,浮凸出一个不知道像什么的形状来。
三地地方官不敢怠慢,将祥瑞装了盒子,快马进献给圣上,却不料圣上拿了祥瑞,转头就给三地下旨训斥,言其不思治理地方,专在这等怪神乱力上做文章,以图幸进!
但话是这么说,有心人已经留意到,圣上得了祥瑞,连连招钦天监进宫。
此时已经有精明人嗅到了一点不同寻常的味道,果然,祥瑞一出,各地渐渐的流传起几句童谣来:圣人出,江海澄,一个馒头三个僧,米面笼上蒸。
童谣慢慢的传入帝都高门府邸,这些家主却与外头那些人不一样,听见家中幼儿稚童唱着这样的童谣,无不喝止。
这样浅显而又意思明确的童谣,谁听不懂呢。
皇太子萧弘澄就更明白些,上月圣上招了钦天监,解读三地祥瑞,钦天监奏曰:此为万象更新之象,可见江海平宁,河晏水清。
而这童谣,则浅显直指萧弘澄,借天灾不详,指当立新圣人,百姓才有米面吃。
大盛朝的成帝本纪中对此事的记录只有一句:宣宗时为太子,闻之惶然,诣帝前请罪,帝不允。
史书中的记载总是举重若轻,但当时朝局之中,皇太子颇有些风雨飘摇之象,常在皇帝跟前议事的皇太子,突然连续三日见不到皇上,已经是危机四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