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人物的反叛(第2/2页)

勉勉强强可以把这称作这篇小说的提纲。没有看过这篇小说的人,读完这个提纲后就会清楚,虽然提纲拟订得并不清晰,节奏也相当缓慢,然而它对主题和情节的探索却是执着的。

而那些经过周密思考、反复修订得无懈可击的写作提纲的遭遇又如何呢?说真的,它们大多夭折了。

一旦作家开始动笔,作品中出现了人物,一旦这些人物按照作家的意志获得了生命,他们就会开始对提纲提出异议,与提纲作起对来。作品开始按其本身的内在逻辑展开,而给予这种逻辑以推动力的,不用说,是作家本人。作品中的人物是按他们各自的性格行动的,虽然这些性格的创造者是作家。

如果作家硬要作品中的人物不按内在逻辑行动,如果作家迫使他们回到提纲的框框中去,那么他们就会开始失去生气,变成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变成机器人。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极为简单明了地谈过这个看法。

有个人曾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4]去见托尔斯泰,责怪他对待安娜·卡列尼娜过于狠心,竟让她卧轨自杀。

托尔斯泰微微地笑了笑,回答说:

“您这个意见使我想起了普希金的一件事。有一回,他对一个朋友说:‘你瞧,塔吉雅娜[5]跟我开了一个什么样的玩笑。她竟嫁人了。我怎么也没有料到她会做出这种事。’关于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可以说同样的话。总的说来,我的男主人公们和女主人公们有时爱跟我开一些我所不喜欢的玩笑!他们做现实生活中所应该做的事,惯常做的事,而不是我想要他们做的事。”[6]

所有的作家都深知作品人物的这种桀骜不驯的脾性。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曾经说:“每当我思如泉涌地写作的时候,我不知道我的主人公们在五分钟之后将要说些什么。我怀着一种诧异的心情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们走。”

有时,次要人物竟会排开众人,擅自当起主要人物来,从而改变了作品的整个进程,使之跟着他跑。

一部作品只有当作家动手去写它的时候,才开始真正地、有力地活在作家的意识之中。所以此前的提纲被冲破或者推翻,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更没有什么可伤心的。

相反,这倒是很自然的事,恰恰证明了真实的生活突破了、充实了作家的意图,以其充满生气的咄咄逼人的攻势,扩展了、砸烂了最初的写作提纲。

但这么说绝非贬低提纲,因为作家的作用远非仅仅表现为依样画葫芦地记录下生活所提示的一切。因为作品中形象的生命是受作者的意识、记忆、想象、经验制约的,是受他整个内心系统制约的。

[1]弗拉基米尔·加拉克季昂诺维奇·柯罗连科(1853—1921),俄国作家。

[2]引自俄国诗人叶夫根尼·阿勃拉莫维奇·巴拉丁斯基(1800—1844)的诗作《伊·费·波格丹诺维奇》。伊波利特·费奥多罗维奇·波格丹诺维奇(1744—1803)亦系俄国诗人。

[3]俄罗斯地名,以产家用器具著称。

[4]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是托尔斯泰的庄园,自1874年起,他断断续续地在那儿居住了很久。

[5]塔吉雅娜是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

[6]引文出自俄国革命家、社会民主党人尼·鲁萨诺夫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之行》。收在尼·阿波斯托洛夫编的《永生的托尔斯泰》一书中。——原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