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第3/3页)
墙外,戎装近卫层层侍立,人人脸上都带着一种特殊的、空洞而威严的气质。无数旗头宫女小步快走,带着相似的喜庆笑意。林玉婵无聊,注视着她们走在石板上的脚步,发现每一步步幅都相差无几,不知是用了多久才训练出来的。
又偷偷观察那个穿花衣的大总管太监,走来走去的,不知在忙啥。
她偷偷猜测:生得白白净净的,是李莲英吗?跟照片上不像……听旁人叫他“安总管”。
不像电视里那种不男不女矫揉造作的公公。猛一看就是个普通的白面小生。
围墙里,貌似太后正和几位大臣议事,声音忽高忽低。文祥在其中,其他几人也都是苍老的男声,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
临时修葺的暖阁隔音不强,林玉婵清清楚楚地听到有人说: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文大人,你的同文馆奉夷人为师,正气不伸,邪气弥炽,你尚被蒙蔽其中,危哉!太后明鉴,裕盛认为,上海道所做完全没错,就该让那些红毛外夷吃些苦头,激我国民忠义奋发之心,让他们知道我大清是有脊梁的!”
林玉婵周身一麻,头顶好像要炸。
历史课本上那些荒谬的“顽固派”言论,真真切切响在耳边,荒诞感加倍。
外面伺候的太监宫女倒是面色如常,已经习惯了对朝政之事充耳不闻——其实宫女太监多不识字,以他们的文化水平也未必听得懂。
接着是文祥的声音:“裕大人谬矣。既然您要提祖宗之法,那祖宗还说,兵衅不可轻启,如今洋人领馆尚未反应过来,应当机立断,扑火于微末中,让洋人无话可说!……”
“太后,您听听,洋人!”先前那裕盛像被踩了尾巴似的,骤然提高声音,“那是夷人!白皮贱种,岂能以洋字尊称?苏子曰: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我大清幅员辽阔,人才济济,物产不可胜数,自古便是万众向往之邦,何时轮到要靠夷人才能自强了?纵然现下国运微有坎坷,那不过是因为,像你这样重利而轻节之徒太多了!只要臣民有气节,遵从天道,自然能整纪纲,明政刑,御灾抵寇……”
另一人加入争论,冷笑着说:“裕大人如此见地,与其跟我们这些老头子抠字眼,不如先回家把令郎给教训服帖。我们可听说,令郎去了趟上海,回来戴着洋怀表,挂着洋眼镜,还在府里偷偷吸西洋雪茄,让您罚跪了两个时辰,整个胡同里都鬼哭狼嚎,哈哈……”
裕盛气得哇哇大叫。暖阁里吵成一片。
直到一个清亮的女声不满道:“成了!那个孤儿院的事,皇上不是已经下旨,就依总理衙门的奏办,解封,照常运行,再拨点款子整修,不能让洋人把善事都做了——就这么定了。翻篇儿!你们是不是都忘了,今儿原是我请你们来逛园子的?真是……”
嗡嗡嗡的老头吵架声立刻停了。林玉婵心头微微一跳。
不得不说,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慈禧太后,声音挺好听,年轻时大概也是甜美风情的那一款,现在故意压着声调,就成了柔中有刚的威严音色。
又听慈禧说:“最近有人送了我一些新鲜玩意儿,你们都来看看。”
眼前忽然一暗。安总管走来,对林玉婵道:“上边叫起,随我走——苏林氏,不懂的事你莫管。你只管用心承应,能讨太后欢喜,不会吃亏。”
林玉婵全身一凛,打起精神。该她表演了。
她就是这“新鲜玩意儿”。
--------------------------
“姓什么?”
“回太后,民女本姓林。早逝的夫家姓苏。”
“旗人汉人?”
“汉人。”
“籍贯哪里?”
“广东南海。”
“做什么的?”
“外贸生意。从西欧进洋货。用机器加工土货卖给洋行。另外,还帮两江总督大人麾下的军械所购置一些西洋仪器……”
“赚钱多吗?”
“托太后福,金玉满堂谈不上,但起码可以养活几百工人雇员,在本地有点小名气。”
暖阁里,林玉婵行礼完毕,一板一眼地回话,心跳逐渐平复。
头一次正儿八经地给封建统治者磕头。她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就当是在横店拍戏了。拍好了有赏,演砸了盒饭。
林玉婵慢慢抬起头,瞻仰这位近代中国唯一一位女政治家的风采——
蓦然想起老仆和宫女的叮嘱,赶紧又把脖子压下去。
慈禧什么样,她压根没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