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第2/3页)
由于茶行和棉花行分拆出去,分开记账,各自雇佣新账房,苏·总账房先生·敏官,已经闲成一只好吃懒做的猫。
本来活计就不多,他又效率超群,一个顶五个。林玉婵几乎从没见过他奋笔疾书、埋首账册的时候。有时她恍惚错觉,自己每月平白花十二块银元,就是养个男人在家里看。
“小白小白,”她忍不住给他找点事做,“关于江南制造局的招标,钢管钢材那些,还有一个月截止——你有什么建议嘛?”
苏敏官把玩小铜锤,熟练地捶着块生牛排。
“等一下啦。忙。”
“寻求投资建议”确实不是合约里规定的内容。林玉婵只能瞪着眼,看他鼓捣牛排。
闲的他!
这阵子在厨房里待的时间,比在账房里还多!
几乎赶上去义渡划船的时间了!
虽然总体来说处于被包养的状态,但林玉婵很确信,小少爷并非良心发现,打算立贤惠持家的人设。他就是没事寻求挑战。
别的东西他一学就会,唯独厨房跟他八辈子有仇。所以他也就跟锅碗瓢盆较劲,立志把自己这个“木桶”的短板给攻克了。
中式炒菜,什么都是“少许”、“适量”、火候把握也是门玄学。如今洪春魁跑去给洋行卖命,苏敏官没师傅,纯靠自己摸索。在半个月内烧了第三次厨房后,周姨给厨房换锁,严禁他进出。
好在小洋楼建成之时,配套了一个西式厨房,几年了一直很少使用,被当成杂物间。
苏敏官给这西式厨房高调重启,蒙尘的烤炉和铸铁炭炉捱过至暗,迎来了它们炉生中的高光时刻。
他有时候跑出去,也不知是去哪个西菜馆偷师学艺,回来时带着“这次一定能成功”的新菜谱;有时候又把自己做好的、林玉婵坚决不吃的成品带出门,不知让街上哪个倒霉的贫民乞丐接盘。
当然,此时的西餐也分等级。平民食品跟中国百姓的常餐一样,都是一派大乱炖,土豆菜叶下水什么都有,能吃饱就行。但来上海的洋人没有平民,吃的都是高级的牛扒炖肉烤鸡火腿汤,其做法讲究科学定量,十分适合苏敏官的性格。
他在西式厨房里摆了天平,笨鸟先飞地研究了一个月,居然有点上道。
“阿妹你瞧,”他得意地说,“这次的牛排,绝对不会再嚼不动。”
林玉婵疲惫地怼他:“我宁可崩一颗牙,也不想再吃一嘴血了……”
“也不会带血。”他很有信心地说,“有卡尺和温度计,可以精确掌握厚度和火候,我已经写了备忘……”
他边说,一边把牛排放进平底锅。滋啦一声,白烟一闪,牛油和脂肪香气散了出来。
热气蒸腾的炉子前,身材笔挺的男人微微低头,专注地拨弄铁夹,汗水湿了他琵琶襟纱衫的领子。
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林玉婵充分鼓励他的积极性,笑问:“配什么菜呀?”
苏敏官朝旁边使眼色。
一捆洗好了的本地青菜,切得横平竖直,每段误差不到五毫米。
林玉婵忍下一个笑。西餐菜谱里的蔬菜,什么卷心菜、芦笋、洋葱,寻常菜场里有钱也难买,只好随便混搭一下。
按正常人做饭的习惯,煎牛排的时候烧水,顺带焯一下菜,省火候。
苏敏官不。他做其他事的时候能一心多用,唯独烧菜必须一样一样来。只要稍微重叠一点步骤,就绝对会酿成事故。
林玉婵心疼她的炭火钱,麻利地搭把手,帮他打水烧开,又问:“主食呢?”
苏敏官这下有点不好意思,轻声说:“周姨昨天焖的米饭,还剩半锅。”
林玉婵:“……”
他摆了个厨神的架势,心无旁骛地忙活了两个钟头,等于就煎个牛排!
真是很有工匠精神。
“阿妹,”苏敏官取手帕擦汗,专心看她拨弄青菜。白皙的手指伴着翠绿的菜叶,“江南制造局的招标,你若是问我的意见……我不支持。实在唔好意思。”
林玉婵:“哦?”
又泼冷水。不过她早就免疫了,脸一扬,等他解释。
苏敏官专心监督牛排的颜色,犹豫许久,才说:“就算造出质优价廉的国产枪炮,你觉得它的枪口会对准谁?”
林玉婵一怔。
他不忘身份,立场很鲜明。
但她随即解释道:“首先,国产军工刚刚起步,离造出媲美洋枪的军火还有十万八千里;其次,帮这间工厂打基础,不仅是为了朝廷利益。总有一天,它……它是会为全中国人民服务的。”
苏敏官看她一眼,轻声说:“这是你的美好想象。”
“就算没有国产枪炮,官军也会用进口军火去镇压民变。而且……”
林玉婵不敢再推销她的“美好想象”。但她知道,等到现在的捻乱过去,直到几十年后的义和团,这期间国内相对和平,不会再有像洪兵起义、太平天国那样的大规模兵戈。
她笑一笑,换了个轻松的语气:“往好了想,如果我能染指军火生意,日后革命之时,岂不是个助力?”
苏敏官扑哧一笑。
还说得有板有眼的。顺着他的“杞人忧天”,故意往夸张的方向演绎。
不过……也真是个挺诱人的图景。
过去的几年,他和其他大多数落难的洪门兄弟一样,专心苟着,觉得壮大自身、互相帮扶,就是现下最紧要的任务。
可自从闯京救人,和那个织就了千年的天罗地网正面相博的一刻起,他就暗下决心,那个腐烂到根的城市,他迟早要再闯一次。
大战迟早会有。也许要等到很久以后,也许他有生之年看不到。
但,真到那时,他也要做好准备。
身边的姑娘其实也和他一样。虽然她表面上对造反不是太积极,也没有什么相关的专业素养,但他能感觉到,她对有些东西的恨意和抵触,比他还深得多。
苏敏官微微一笑,俯身亲她鼻尖。
“当然是赚钱最要紧。”他松口,“你愿争取就争取,不过……”
林玉婵乐了,马上洗耳恭听。
“有什么指点?”
“指点谈不上,你竞争不过洋行的。”苏敏官不客气地指出,“我在洋行做过,凡是官府采购,他们都有专门的回扣预算,有时候多达三四成。”
洋行跟朝廷做生意——通常都是采购枪炮之类——从来都占据信息优势。官府里又有里通外国的买办。一场买卖下来,朝廷花上比市价还高的价格拿货,洋行赚钱,经手官员吃够回扣,是三赢结局。
林玉婵知他所言不假,但她随后笑了。
“这次可不是向洋人□□买炮那么简单。制造军火需要几十几百种原料,朝廷可没那个闲工夫一一去找洋商谈。”她说,“江南制造局发出文件,言明一切采购往来,都由中国商人负责接洽,正名办物,以绝洋人觊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