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3/3页)

这一年相处下来,对于张幼双的教学方式,他们是无可奈何,只能干瞪眼。渐渐地,态度也都松动软化了,甚至是服了。

因为这姑娘说得的确不无道理,他们甚至没有办法反驳。而这童子试三场下来,赵敏博、王提学对这位姑娘的推崇也是有目共睹。

那位王提学临走之前,甚至还当着众人的面,颔首夸张幼双是英思健笔,女子中的进士,越县屈指可数的俊才。

这句点评可谓是荣耀至极,只这一句点评,张幼双在越县周边等地区士林,可谓是踏上了青云路,地位扶摇直上。

听到杨开元这话,众人忍不住相视哈哈一笑。

“《孟子》中,则梁惠王上、万章下、尽心上、滕文公上和下,出题频率较高。”

“《中庸》集中在首章,以及‘修身’、‘九经’、论诚、论至诚之圣人与天地同体这几章。”

“《大学》则集中在了‘治国平天下’传十章,‘止于至善’传三章。”

神情复杂的非止这些夫子们,还有敬义斋其他斋的学生们。

沈溪越张张嘴,又默默合上了,言语已经无法形容他内心的震惊。

要不是他们夫子喊他们过来听课,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平日里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对手。

难怪这一年下来,明道斋的成绩已然是远远地甩开了敬义斋,在诸斋中傲立群雄。

“至于具体到那几篇单篇,接下来,我们来作具体的分析。不过在此之前……”张幼双翘起唇角,狡黠地笑了笑,“我来划一下不考的内容。”

这也就是所谓的划重点!

大学常见的划重点,复习有侧重,可谓是减轻了无数大学生们的复习压力。

这话一出,台下众人都茫然地抬起了脸。还有不考的内容?

张幼双:“《大学》传一、二、四、五、七、八,从来没出过题,出题频率是0。”

“而《中庸》的二三四五、七、九、十四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四,也都没有出过题。”

“……至于《论语》,阳货、乡党、微子基本上也是没出过的。《孟子》除却公孙丑下,几乎全篇出题。”

“说到这儿,我相信你们已经都明白了侧重点在哪里了。”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让你们投机取巧,而是希望你们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

…………

这节课持续的时间很长,与其说是上课,还不如说是面向全体九皋书院学生老师的一场讲座。

这场讲座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这几乎是奠定了她在九皋书院的地位。

等张幼双结束了这场讲座,嗓子几乎干得都要冒烟。面对接连不断上来请教的学生老师们,也只能压下嗓子眼的不适,微笑着努力作答。

下了课,孟敬仲一如往常那般,并未留校,而是徒步回到了家中。

当初那个破旧局促的茅屋泥墙,依然换成了三间新砌的青石大房子,冬暖夏凉。

屋里拾掇得干干净净。

孟屏儿几乎一眼就看到了她,她刚从井口提起一个桶,此刻抱着桶,冲他眉眼弯弯地笑道,“大哥!你回来了?!”

孟母正坐在院子里洗衣服,闻言抬起眼,喜不自胜道,“仲儿,回来了?”

孟敬仲脸上不禁露出个发自内心的,温和的笑,“回来了,娘怎么出来了?”

孟母笑道,“总是闷在屋里,都快闷出病来了,活动活动身子。”

自从孟屏儿在伊洛书坊有了稳定的工作,又随着阳春班等人到处参演之后,孟家的家境就有了显而易见的改善,孟母的气色也好了不少。

孟敬仲莞尔,捋起袖子,正要接过孟母手中的活,孟屏儿却忽然拦住了他。

“大哥,先别急,吃点儿西瓜吧。”

原来,女孩儿抱在怀里的桶,其实是个“冰箱”。夏天的时候将西瓜放到井里冰着,拿出来的时候冰冰凉凉的,格外消夏。

望着孟敬仲的神情,孟屏儿眼珠子一转,笑道,“总觉大哥你今天心情不错。”

孟母仔细端详:“好像是……书院里有什么喜事吗?”

是吗?

孟敬仲下意识地摸上了自己的脸。

眼前猝不及防地掠过了张幼双的模样,回想今天这一番所得所获,不由微微一笑,斟酌着说,“娘,儿有预感,这回,儿说不定真能考上。”

“啊?啊?”孟母愣住了,欢喜得竟有些手忙脚乱了,“真的?那太好了。”

张幼双出现得太过突然。

回想当初,女郎站在树荫下,落落大方地望着曲水流觞的他们,嘴角微微上扬道,“请赐教。”

谁也未曾想到,他们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不论是于他,还是张衍、祝保才、王希礼……

于明道斋的众人,甚至于……于俞先生。

孟敬仲莞尔。

张先生或许都是上苍降下来的一个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