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第4/5页)

姜舒兰一抬头,就撞入了一双委屈的眸子,她顿时心一软,“可以,但是说好,就只是今晚上。”

周中锋眸光一闪,他低低地嗯了一声。

“都听你的。”

至于明晚,他有法子折腾到孩子们要去自己单独睡的。

都九岁的大人了,还缠着妈妈一起睡觉,像什么话!

很快,明霞就坐着姜学民他们从东北开过来的货车,一路到了羊城。

对于第一次出远门的明霞来说,一切都是很新奇的。

姜学民有些不放心,到底是弟妹,不能把人带出去,带不回去了,所以把对方亲自交到了舒兰手里。

他那一路紧绷的弦这才算是彻底放了下来。

姜舒兰有几年没看到明霞了,对方如今丰腴了一些,银盘一样的脸蛋儿很是喜庆,而且明霞这人见人三分笑,一双眼睛弯成了月牙,很是讨喜。

“姑姑,你还是这么漂亮。”明霞眼里闪过惊艳。

哪怕不是第一次见到姜舒兰,但是每一次都如第一次那样,让人心生惊艳。

怎么会有怎么漂亮的人呢?

姜舒兰捏了捏明霞的脸,“就你嘴甜。”

两人明明几年没见面了,但是一点都不生疏。

“走吧,我在招待所开了房间,我先带你去放行李,再去吃个饭,下午就带你去逛服装一条街。”

这话一说,明霞眼睛顿时亮了下。

等一切都收拾完后,姜舒兰说话算话。

整整一个下午,都在陪着明霞去逛那一条破破烂烂的巷子,不要小看了这条巷子,一路过去足足有上千米,两遍的铺面儿里面挂着的全部都是成衣。

有女人的,男人的,孩子的,以及老人的。

几乎是应有尽有。

这对于一个热爱服装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明霞甚至觉得自己只长了两只眼睛,有些不太够看了,称之为眼花缭乱也不为过。

姜舒兰陪着她逛,“你慢慢看不着急,有三天的时间。”

挑选服装回去卖,比电子产品可复杂多了,毕竟,电子产品只管进货,而服装却需要选版型。

“我晓得的姑姑。”

明霞很稳重,她足足看了一天半,到了接近第二天的时候,她才开始挑选衣服进货。

姜舒兰则是给她当参谋,两人擅长的方面不一样。

明霞更擅长的是知道东北那边女同志的心里,选择的都是那种中规中矩的。

而姜舒兰则比较会搭配,每次给中规中矩的衣服,配个小外套,或者是配个裤子,纱巾,立马就是不一样的效果了。

至于,羊城比较新潮的衣服,她们只挑选的并不多,只占据了三分之一,因为不确定进货回去了,老家那边的人能不能接受。

很快,三天的时间一晃而过。

姜舒兰也陪着明霞挑好了货物,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只挑了两千多块钱的货。

就这,明霞只有五百块,剩下的钱全部是姜舒兰垫付的,本来她想的是,让对方赚到钱了在还给她。

但是,明霞却坚持,从姜学民那里听来的一个道理。

姑姑是个很厉害的人!

那肯定要把姑姑绑在一条线上。

借钱算什么?钱一还,就没关系了。

当然,是要分红啊,把姑姑拉到一个阵营上,这样就有一个非常聪明有远见的人,帮忙把关了。

姜舒兰原本不打算占这个便宜,但是,架不住明霞软磨硬泡下,姜舒兰到底是答应了占股份的,不过她只占三成。

剩下的七成则是明霞自己的。

姜舒兰占三成,只负责第一次的进货资金,以及后续进货参谋和财务管理,不参与实际运营。

能够这样,已经让明霞很高兴了。

把姑姑拉入伙,几乎是明霞做过最正确的一件事。

送走了明霞,姜舒兰再次闲了下来,在家陪陪孩子,看看账本,和司务长开开会,对对账。

偶尔傍晚的时候,在带着闹闹和安安去海边赶赶海,抓抓螃蟹,日子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而明霞那边,很快也给了姜舒兰一个满意的大卷。

两千多块钱货,明霞半个月就卖完了。

也是她会挑地方,挑在平乡市几个大厂的门外卖的,一个纺织厂,里面都是女工人多,一个是轧钢厂,是他们当地最有钱的单位之一,还有一个则是干部家属院。

这三个地方,几乎是消费主力军。

再加上明霞见人三分笑,自己穿着新衣服就是活招牌,衣服款式也新颖,所以几乎全部卖出去了。

甚至,连带着她身上穿的那间,青色灯芯绒大外套,也被人一起买了去。

这连带着进货的时间一起加起来,也不过才半个月的功夫。

进货两千二,她一共卖了五千六。

也就是说这个利润,甚至不比姜家三哥开的店铺利润低。

能有这个成绩,明霞也出乎意料,在衣服卖完后。

立马和家里人商量了之后,俩孩子交给了婆婆蒋秀珍帮忙带着。

她自己则是再次随着,姜学民的车队去了一趟羊城。

就这样,一来一回,一来一回。

明霞很快也在平乡市开了服装店铺。

明霞的成功,一下子刺激到了红琴和姜家三嫂,她们两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厨艺了,打了个电话和姜舒兰一商量。

就开了一个小吃摊,一开始投资也不大,就是一个小推车,每次在姜家三哥店铺的后厨忙活。

早上则是推着小车子出去,去学校门口卖豆浆油条包子,到了晌午儿后,变成买份饭,两荤一素配着杂粮饭,五毛钱一份,管饱,不够可以在添饭。

这几乎一下子,吸引了不少做工人来吃饭。

而他们小吃摊的这些菜和粮,则是姜家人提供的,姜家多的是地,种的有大米,青菜则是菜园子的自家菜不要钱。

姜家大伯和二伯,每天早上起来一个去河边抓鱼,一个去山上下套,抓猎物。

这些东西,几乎解决了小吃摊的大部分成本。

这也导致,红琴和姜家三嫂开的小吃摊,赚来的几乎都是利润了。

除了辛苦一些,但是一个月下来,也有一千多,若是遇到生意好的时候,光卖份饭都能卖到两千多去。

就是两人忙不过来,后面姜家二嫂也来小吃摊上帮忙。

姜母和蒋秀珍以及下面的孩子,则是每天负责把青菜,菜品这些准备好,让姜父送到城里去。

几乎是全家齐上阵。

这样的齐心协力的后果,也就导致了姜家的日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火了起来。

这让,姜舒兰知道以后,忍不住欣慰起来,因为和弹幕中上辈子的姜家比起来,这辈子的姜家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家人都这般奋斗,姜舒兰自然也不会闲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