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译序(第3/6页)

很显然,在《太阳帝国》中,巴拉德并非只是拆解“时间胶囊”并展示其成分,它虽然在巴拉德惊世骇俗的作品中显得最为传统,但极可能是作者投入最多心力、终其大半生写作理想的成果。无论如何解读,以亲历为素材去描绘一个少年眼中的世界大战和集中营生活,让《太阳帝国》不仅在巴拉德的作品中独树一帜,也使它成为二十世纪最珍贵的文学宝藏之一。

人们不想听到的真理:《撞车》

1970年4月,巴拉德在一家伦敦画廊举办了他命名为“新雕塑”的展览,展品是三辆被撞毁的汽车。在开幕式上,一百多人迅速喝醉,现场混乱,作家成了唯一清醒的人。在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之后,汽车被进一步严重损毁、推倒、涂鸦。“我已经在书中预测了人们的表现。在真的展览中,排队的客人和访问者们的举动基本上是我所预料的。这基本上不是一个雕塑展,而是一个借用了美术展形式的实验心理学展示。”[20]此处所说的书,是同年出版的《暴行展览》。它由之前数年中在杂志发表的实验性短文组成,是巴拉德写作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纪最离经叛道的文本之一,曾被美国出版商主动销毁。如果说在此之前的“世界三部曲”(《淹没的世界》《燃烧的世界》《结晶的世界》)及一系列短篇还维持了一个科幻作家形象的话,《暴行展览》宣布了巴拉德在余生中对科幻的彻底超越。

《暴行展览》显然受到了美国实验作家威廉·巴勒斯的影响。但巴拉德对实验文本的探索在其写作生涯中是简短的。巴拉德基于其中一个片段写出了《撞车》,它与接下来的《混凝土岛》《摩天楼》并称为“都市灾难三部曲”,展现了他个人风格最鲜明的创作阶段。

巴勒斯为《暴行展览》美国版撰写的前言当然也适用于《撞车》:“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探索了性的非性根源。”[21]不过,和性有关的内容是后者最受争议的原因。被巴拉德高度赞誉的电影版《撞车》因为有大量性和暴力镜头而被美国电影协会定为最严苛的NC——17级。但如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所言,它当然不应被视为色情片。“色情片是用来刺激你的性欲,没有其他的功能。很显然,《撞车》并不是色情的……在大多数电影中,故事停顿,你看到一个性场景,然后故事继续。但并没有什么规矩说你不能用一系列性场景作为结构元素——故事发展,角色显现。为什么不?这是一个人生活叙事的一部分。”[22]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视角独辟蹊径。他在其1981年的重要著作《拟像与模拟》中用一章专述《撞车》,盛赞其为“模拟宇宙中的第一部伟大小说”。在另一篇文章中,鲍德里亚说:“《撞车》是我们的世界,其中并没有‘发明’什么,一切都是超级功能化的:交通和车祸、技术与死亡、性与摄影镜头。一切都如同一个巨大的模拟和同步的机器;我们自己的模型和环绕我们的模型都加速了,一切都在虚无中混合起来并且具有超操作性。将《撞车》与其他几乎所有科幻区分开的,是它沿着那些和‘正常’宇宙相同的力线和定局投射进了未来。小说能够超越现实(相反亦可,只是更微妙),但根据的是同样的游戏规则。而在《撞车》中,既无小说也无现实——一种超级现实已经废除了两者。在其中,躺着我们当代科幻的定义性角色,假如这样一个角色存在的话。”[23]

值得一提的是,鲍德里亚的这些相关文字在1991年被科幻学术界的重要刊物《科幻研究》第55期作为《科幻与后现代主义》专刊的一部分重新发表,同期发表了若干学者对此的评论,而巴拉德本人也被邀发表了看法。部分学者认为鲍德里亚忽视了《撞车》中的道德观点,巴拉德本人则表达了对自己作品遭到过度理论化解读的反感(虽然他非常欣赏鲍德里亚的某些作品)。巴拉德在另一个场合曾提到:“我并不将《撞车》《摩天楼》或《混凝土岛》这类小说视为科幻。我想很多人将其描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是那样能够中和它所散发的不适感。……它们当然不属于主导当代小说的现实主义——我真的只写过一部‘现实’小说:《太阳帝国》。不,我认为它们属于另一种文学传统,一个上溯到萨德、被热内和塞利纳这类作家继承的传统。或者说,文学中的坏小子们。一种去处理人们不想听到的真理的非凡强大的传统。我总是视自己为某种伦理家,站在路边举着指示牌:当心,急转,慢行!”[24]

在《科幻研究》第58期中,鲁迪克分析了巴拉德的道德观点:“巴拉德对撞车的兴趣是心理学层面的,其想法是个人无意识与外部社会现象有一种直接联系。巴拉德使用单个人物去体现人类欲望的各个方面,其表达则是外部风景,而二十世纪后期西方文明生活所居住的风景进一步的人工化已经证实了后者的力量。巴拉德小说中个人与风景的灾难性互动是精神层面意识与无意识脱节的表述。无意识层面代表真实的欲望,存在的顽固基础,而使用非常弗洛伊德式的——同时也是终极道德的——将黑暗带进光亮之中的方法来让这种现实昭示出来,这便是巴拉德的计划。”[25]

斯蒂芬森另一个角度的观点显然也适用于《撞车》:“J.G.巴拉德作品的一个中心是超越的问题,亦即越过、逃离物质世界、时间和空间、身体、感知和普通自我意识的限制。这一主题在不同方向上充满了作者作品的大部分,并常被评家误解为一种对退化、衰败、崩溃和混沌的虚无主义或是宿命论的先入之见……超越的主题所代表的并不是一种对人类价值和目标的否定,而是肯定最高的人文和抽象理想:恢复人作为一种真实而独立的存在。”[26]

《撞车》是巴拉德思想超前于时代的例证之一,它所描述的画面在媒体中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播放。1989年由塚本晋也执导的日本最重要的赛博朋克电影《铁男》便被学者用来与《撞车》进行比较[27]。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之后两周,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纽约客》发表名为《撞车》的文章,将车祸与这部作品联系起来:“巴拉德的小说将我们文化中的两种色情恋物癖——汽车和明星——通过性感的暴力(一次车祸)集合到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如此令人震惊以致被认为是淫秽的效果。在戴安娜之死的例子中所添加的照相机,调出了一杯比巴拉德原著中更加强大的死亡与欲望的鸡尾酒。”[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