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3/5页)

管事的是学政,副职为训导。

后又有教授,也称博士,助教为这两者的副职。

不过内里没那么详细,都称夫子即可。

这里面有学政一人,训导两人,夫子几十,多是举人,少有进士。

所以大多夫子还会三年一次的春闱里努力。

明年又是春闱,就是考进士的时候,很多夫子就要提前出发去汴京了。

剩下都是学生。

之前约莫八九百人,又因雷温以及清查各地豪强的原因,或走或抓了一大半,现在只剩下二百多。

这二百一十几人里面,还有需要每年服劳役的,即使考上秀才,也不能免罪。

再加上纪炀折腾学政助教,让整个官学战战兢兢。

纪炀出现在这,不少人都退避三舍。

生怕被抓住问话。

恨他的人也大有人在。

不过很可惜,纪炀并不在意,反而是辛顺跟后面的捕快们严阵以待。

去巡查的时候,他们应该都不会这么紧张。

谁让这里是官学。

纪炀笑着对小吏岳文塞道:“之前学政几次到官府,带的都是助教,对吗?”

岳小吏点头。

纪炀又笑。

明明副职是左右训导,他却不带,下面还有夫子也不带,偏偏带了夫子的助教。

有意思。

之前虽说只是找麻烦,但不代表纪炀没有去了解。

很快,官学学政过来找他,看到纪炀就忍不住皱眉,明明自己四十多了,比纪炀大了二十多岁,偏偏看到他,竟然有些胆怯?

再想到汴京那边的报纸,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做的。

还是说他什么都没做,他那些纨绔好友们,就知道怎么帮忙?

汴京国子监那边还在训斥他,说自己该好好管理灌江府官学,这几年一个进士也没出,这样永远都要在这待下去了。

如果纪炀看他不开心,更有可能让他贬官,毕竟纪炀既得圣人欢心,又得吏部那边看重。

这些话让学政更是厌恶纪炀。

以前的灌江府虽然乱,但也乱不到官学,日子还好过不少。

纪炀来了,他们日子反而差了。

真不知道都在夸他什么。

纪炀抬眼看他,好奇道:“几次过来,都没看到此地左右训导,他们何在?”

训导?

想到那两个死读书的,学政也是不满,开口道:“他们不在灌江府,一直在外地求学。”

说完,旁边的助教赶紧道:“两位训导回来有半个月了,住在城郊的小院,每日写诗画画,只是没露面而已。”

不错。

够洒脱。

纪炀扶额:“写信让他们回来吧,官学事情也多,你又要跟着去下面巡查。”

什么?

巡查?

他什么时候要跟着去了?

纪炀道:“此次下去巡查,各地县学是重中之重,之前你的计划言之无物,就是去得太少了,多了解下面情况,才能着手改善。”

可他根本不想改啊?

改了给纪炀当政绩吗?不如在家看几本书来的痛快?

纪炀笑眯眯看他,看着助教派人去找郊外的左右训导,又去学堂转了转,不让人打扰上课的夫子,又道:“提前把要去汴京的夫子名单交上来,到时候府衙安排他们同行。”

“路上食宿府衙报销。”

这话声音虽然不高,还是让教课的夫子耳朵动了动。

能来这地方教学的举人夫子,多数没什么银钱,以前官学有那几家豪强给钱,虽然落到他们手里并不多,可也能支撑,最近没有额外收入,确实不好负担那么远距离的车马食宿。

纪炀过来,与其说是要带学政走,不如说让夫子们安心。

不管外面如何,认真教学的夫子们总是辛苦的。

他对灌江府事情已经有许多了解,这几个小吏在,基本知道官学内里的情况。

那学政要说坏,也确实不怎么好,官学里的名额他大多给了富家子弟,真正的饱学之士并不热衷,但要是能考进来,他也不说什么。

之前豪强们给官学的银钱,多进了学政跟他几个狗腿助教腰包。

里面的左右训导看不顺眼,但又毫无办法,只好护着几个贫苦好学的学生继续读书,他们则去外地求学,并不搭理这里的事。

而这里面的举人夫子们,教还是好好教的,钱却没几个。

不过说到底,学政顶多算攀炎附势,要说真正做了多少恶事,那倒没有,贪财不害命,还算有底线。

否则之前清查的时候,他也不会还活着。

要说这人还有个毛病,就是看不起自己,每每指指点点,但纪炀也懒得跟他计较。

看他不爽又怎么能怎么样。

再不爽还是要在他手底下做事,岂不是让学政更难受。

至于他往汴京写的信。

纪炀抬眼看看他,他也当不了太久的灌江府学政了。

不到半日,官学左右训导便坐马车过来。

这两人都清瘦得很,看向纪炀的时候明显带了打量,不过明显有些欣赏。

纪炀也不废话,只对两人说了情况。

那就是他后日便要出巡,学政也要同行,但官学必须有人暂管,所以请他们过来。

这是暂管?

这是给权啊。

左右训导到底也是官员,这事一听就能明白,而且旁边学政脸色难看,他不高兴的事,那他们就高兴。

不过右训导有些迟疑,过了会才道:“若是下去巡查,下官能否也去。”

左训导似乎明白过来。

是了,他们两个必须有人去一个。

一个是,他们更加了解下面的县学,二是也能及时掌握情况。

既然都给他们放权了,那不管是官学本身,还是下面县学,都要把握住才行。

见这两个一点就通,纪炀有些佩服了。

不愧是在灌江府还能明哲保身的。

但他俩也特殊,官学到底不涉及政务,而且两人以游学为名,可以及时躲开。

再加上还有文官清流的名声,多半不会动他们这种读书人。

纪炀跟左右训导定下,到时候官学派出学政,右训导,还有四个夫子,以及两个助教同行。

看着左右训导给的名单,学政眉头一直拧着,他们完全把自己跳过去,自己在那讨论?

当他这个学政是死的吗?

纪炀从官学走之前,又把资助举人夫子进京赶考的时候说了一遍,又道:“明年春闱,确实是要紧事。”

“不过咱们灌江府秋闱也不能松懈,到时候各县,以及灌江城官学的学子里,总有学问好的。”

“以前动荡不安,大家静不下心。今年一切安安稳稳的,让他们安心考试,将来报效朝廷,为百姓做事。”

意思就是。

春闱的事他记挂着。

秋闱,也就是秀才考举人,他也记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