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第2/2页)

“咚”的一声,一块灰扑扑的小石子丢到楚溪客脑袋上,灵羊分明翻了个大白眼,然后优雅地离开了。

楚溪客捂着脑袋,毫不介意地大笑着。

实际上,他真正的愿望是:“希望家人都好好的,一直可以像今天这样开心地在一起。”

这个愿望是他小声对灵羊讲的,一定可以实现。

***

确定了是传说中的砚台石之后,姜纾就很快派了匠人过来,勘探地形,准备开采。

刚好,冬日不用忙农活,有大批屯田兵可以雇佣。

放在别的地方,每每遇到这种事百姓们都要叫苦连天,换成平川,则人人争抢着报名。因为,在别处这种活计都要摊派到百姓身上,让他们服徭役,平川则不然,每日都会结算工钱。

说白了,就是因为平川有钱。

有了钱,就能吸引更多百姓过来定居,有了人,才能创造更多的生产力,因此才会有盐湖、煤矿、棉田、棉纺厂的良性循环。

如今又多了一个贺兰石。

楚溪客舍弃了“蒙恬石”这个更有知名度的叫法,果断地采用了“贺兰石”这一新的名称,也是更能代表平川城的名称。

起初,很多人都反对。

尤其是那些从长安来的官员,他们太懂得“蒙恬砚”的价值了,觉得平白舍弃这一红利的话有点傻。

楚溪客是这样说的:“平川城自建城之日起,哪一项营生不是我们一点点做起来的?我们不需要靠别的标签往自己脸上贴金,我们的目标是,从平川城走出去的东西因为‘平川’的名号而身价倍增!”

满朝官员,顿时信心倍增。

楚溪客之所以这么坚持,倒也不是清高,而是他有更大的期盼、更长远的目标、更全面的布局,倘若这次为了吃一时的红利而妥协,就一定会有下一次、下下次,继而在不知不觉中背离自己的初心。

就这样,贺兰山的砚台石被命名为了“贺兰石”,由这种石头做出来的砚台叫做“贺兰砚”。

那座盛产贺兰石的山因为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巨大的笔架,而被戏称为“笔架山”。起初只是楚溪客一个人叫,后来人人都这么叫了。

第一批贺兰砚是姜纾亲自设计的。

姜纾的确很像射手座,好奇心强,多才多艺,充满奇思妙想,设计出的砚台丝毫没有陈腐的书呆子气息,反倒灵气十足,单就这一点来说他比钟离东曦还像一个年轻人。

比如,钟离东曦给姜纾雕刻的那个砚台花纹是“仙翁论道”,棋盘啊,松树啊,仙人啊,处处充斥着老干部思想。

姜纾的设计则是“猫猫戏鱼”、“兔子吃草”、“白鸭浮水”等,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

甚至还有“桑桑训奶牛”、“大猫揍小猫”、“二桑哄桑桑”这样的家庭隐私,也是不怕全大昭的百姓围观。

楚溪客反正是喜欢得直冒小心心,恨不得全都摆在家里,一个都不卖!

总之,贺兰砚顺利出炉,下一步只需要考虑怎么变石为钱了!